老人愿
老人愿
《老人愿》由李雁杰和郑芬妮合著,主要关注老年人的境遇和孝道的重要性。文集通过多位老年人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孤独、被遗弃和缺乏关爱等问题。作者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感人的故事,唤醒读者心中的孝心,并强调及时关爱和陪伴父母长辈的迫切性。书中的故事涵盖了不同背景的老人,包括被子女嫌弃的拾荒老人、独居但内心充实的老人,以及选择住进养老院却得到子女更多关怀的老人。此外,文集也探讨了宽恕、感恩、知足等积极心态对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影响,旨在促进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并鼓励人们从内心深处去爱护身边的亲人。
唤醒孝心,延续人间大爱
《老人愿》一书,由郑芬妮与李雁杰共同著作,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项旨在唤醒人心中的孝心,并传播关爱老人理念的社会使命。该书深情呼吁人们珍视身边的父母长辈,以实际行动回报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恩不能忘,老年人是宝不是草”。
缘起与使命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作者李雁杰和主编之一郑芬妮在银行遇到了一位年逾九旬、行动不便的玛丽亚婆婆。玛丽亚婆婆在老伴去世后,子女分完财产便嫌弃她年迈、麻烦,将她送入每月高达RM1400的私人监护所,且需自付费用。她的悲惨遭遇,特别是那句“都死完了,我是自己招德士来的” 的愤怒之语,深深触动了作者,促使他们发愿挑战“不可能任务”——出版至少100,000本《老人愿》,让更多人手握此书,将孝心的力量无限扩散。
核心主题与故事 《老人愿》的核心在于探讨孝道、亲情以及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困境。陈志明老师在序中强调“爱要适时,孝要即时”,并指出父母是“有求必应的活菩萨”,而现代人却常因忙碌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怀。书中的篇章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老人所面临的孤独、遗弃、被嫌弃的痛苦:
- 被遗弃的老人:君来阿姨的故事令人心酸,她倾尽一生养育领养的孩子,却在年老多病时被孩子送入老人院,十年间未曾探望。她的愿望仅仅是孩子能接她回家。
- 孤独比贫穷可怕:张公公和Uncle
Khor的故事,展现了物质上的富足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与被忽略。孩子提供物质却吝啬陪伴,让老人感到“赢了道理,输了关系”。
- 以拾荒养大五个孩子,却被嫌弃:海叔叔的故事讲述了他与妻子靠拾荒养大五个孩子,孩子们学有所成后却嫌弃他是拾荒老人、一身臭,将他遗弃。即便遭受虐待,海叔叔依然选择宽容与祝福。
- 作者郑芬妮的个人经历:她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婆婆和姑姑的呵护下长大,对父母爱恨交织。在李雁杰的引导下,她学会了宽恕与放下,最终与父母和解、团圆。这不仅是她的生命故事,也是编写《老人愿》的资格。
- 选择住进老人院的老妇:一位60多岁的老妇,因不愿给孩子添麻烦且在家孤独无聊,主动选择住进老人院。她的故事反映了现代家庭中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冲突,但也展现了在理解和沟通下,亲情能够以新的方式延续。
- 流浪街头的老人:一位七旬公公,因被孩子骗光财产并虐待,选择流浪街头二十年,也不愿回去受虐待或住进老人院。他宁愿在桥底过着简朴却平安自在的生活。
- 老人家简单的愿望:书中列举了富裕、单亲和贫穷老人的各种简单愿望,从孩子收心回家陪伴、带他们旅行、吃蛋糕喝汽水,到一句问候或一支按摩膏,都体现了老年人对爱与关注的渴望。
“熊猫爱心之家”与公益行动 《老人愿》的出版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延伸出实际的公益行动。2014年2月14日创立的“照猫爱心之家”(后更名为“熊猫爱心之家”),旨在通过文字和媒体让世界看见并保护被遗弃的弱势群体,强调“爱,是一种能力”。此外,作者团队还推出了“福报卡” 以及“一碗粥,一份温情”的活动,亲手为老人院的长者们冲粥,传递简单的爱与希望。
深远意义与呼吁 李雁杰与郑芬妮通过《老人愿》以及各种公益活动,希望传递一个清晰而迫切的讯息:孝顺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切”。父母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们应懂得感恩、珍惜、知足、惜福。书中也提供了在父母离去前,子女应该做的六件事,包括关注健康、重视感情、赞美父母、陪伴、鼓励参与活动以及营造温馨的家。
《老人愿》得到了多方支持,包括陈志明老师的命名和作序,马来西亚著名创作组合“等巴士的小孩”创作主题曲,以及吴昇儿导演拍摄公益短片。这本书不仅是警惕我们终将变老,更是提醒我们不要让“忙碌”成为孝顺的借口,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因为,“我们也会渐渐变老”,将心比心,我们希望如何被对待,就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总而言之,《老人愿》以其真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强烈呼吁现代社会重新审视孝道,用爱与行动温暖每一个老人的晚年,让世界因我们简单的爱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