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台湾岁时纪》主要介绍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内容涵盖了从立春到冬至的各个时节,详细阐述了每个节气所对应的农事活动、民间习俗、神明诞辰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神话传说。 此外,它还探讨了这些习俗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变迁,以及部分节庆活动在台湾各地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深层文化意义。 文本还收录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和歌谣,并特别强调了这些传统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由陈正之先生撰述,并由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出版。这本书被列为文化丛书,旨在倡导良风美俗,并介绍台湾多采多姿的乡土民俗节庆,使民众认识其蕴涵的意义与美好。
作者与创作精神 本书作者陈正之(笔名田壮),生于民国二十六年,是台湾省台中县人,现任台湾区域发展研究院台湾乡土文化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员。他从事台湾乡土文化采访已十一年,并已出版六部作品。陈先生以「用脚走出来,用爱写出来」的精神,利用公余时间走遍台湾山海,采访民俗活动、摄影记录,并以感性的笔触撰述,其写作精神令人感佩。他不仅透过文字,还曾在中广公司第二调频闽南语广播网每周播出「岁时节庆」节目,并担任「文化到寺庙:解读一座庙—寺庙装饰工艺赏析」等多场讲座的主讲人,积极推广乡土文化。
内容特色与架构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岁时节庆」及「传统习俗」等常民生活文化为主轴,并穿插了丰富的节气、节庆俗谚及俚谣,读来生动有趣。全书附有百余幅图片,并邀请乡土画家王瀬先生绘制插画、书法家黄三先生题字,益增本书的整体美感。
全书内容依照一年的时序,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来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多采多姿的常民文化。它详尽地阐述了每个节气的由来、相关的农业活动、气候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民俗节庆和仪式。例如,「正月正,牵新娘,出大厅」这首充满乡土风味的「岁时歌」,描述了农业社会简朴的生活文化,作者不仅收录,还详细解释了其背后的意义和不同唱法。
核心思想与文化传承 本书强调,台湾的岁时节庆大多源自闽南地区,甚至可上溯至河洛古中原,经先民移居台湾三、四百年,在时空交互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台湾乡土特色的常民生活文化。
对于「二十四节气」,书中指出它是中国先民累积长期农事经验所创造的农业生产法典,虽然发源于中原地区,其气候描述不完全符合亚热带的台湾(例如「大雪」时节南台湾仍温暖),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演变出一套符合台湾地区的「节气文化」,广泛影响了士、工、商各阶层。书中收录了许多地方谚语,如「立春落雨透清明」、「雷打秋稻仔尾直溜溜」等,具体展现了先民在台湾本土的经验累积与智慧结晶。
书中也深入探讨了许多重要民俗节庆,例如:
- 新正(春节):描述了春节期间的拜神祭祖、贺岁、开正等习俗,以及「人日」的由来与演变。
- 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详细介绍了拜天公的隆重仪式、供品准备,以及民间对天公的敬畏心理。
- 上元灯节:追溯了灯节的起源,从古代祭神的「燔燎」到汉明帝为弘扬佛法燃灯,再到唐宋的盛况。同时,也展示了台湾灯节多样的民俗活动,如花灯展览、猜灯谜、盐水蜂炮、平溪天灯、炸寒单爷、钻灯脚等。
- 土地公生:阐述了土地公作为农业社会中地神的地位,以及「春祈秋报」的祭祀传统。书中还收录了关于土地公身世的传奇故事,以及民间对土地公婆的信仰观念。
- 观音妈生: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在台湾民间信仰中的普遍性,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以及观音菩萨从男性化身为女性形象的演变故事。
- 中元节与盂兰盆会:深入描述了七月半的普渡习俗,佛道融合的祭仪,以及台南、鹿港、艋舺等地的普渡盛况,并探讨了其背后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精神。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书的「后记」中,郭瑕女士(应为作者夫人)感性地回顾了过去物质匮乏但充满温馨、闲适的岁时节庆。她指出,社会工业化和功利思想的冲击,使得许多良风美俗渐行渐远,人们对神明的祈求已从群体福祉转向个人私利甚至「求明牌」,失去了往昔纯朴的感恩情怀。作者透过本书,不仅记录了这些珍贵的乡土民俗,更藉此呼吁社会大众共同来关心与保存这些醇厚优美的习俗,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他倡导宗正信,强调「烧一横(枝)清香较赢削猪屠羊」,神明不收贿赂,而应多行善事、修身立德,才能真正消灾解厄。
总结
《台湾岁时记》不仅是一本详实记录台湾民俗节庆的专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先民智慧与生活情趣,并在对过去的缅怀中,反思现代社会的变迁,提醒我们珍视并传承这些蕴含丰富意义的常民文化。对于任何对台湾本土文化、民俗信仰及二十四节气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将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