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负起艰巨奔赴光明前程——建国纪念日感言

图片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负起艰巨奔赴光明前程 ——建国纪念日感言 林谋盛   为着实现它的迷梦——「大陆政策」,日本法西斯军阀加紧向中国侵略,我关外四省虽在它操纵的伪政府统治之下,但是它还未饕足,进而欲 呑 并我整个华北。 七七芦沟桥事变,算是它所企图的推进,也是它遭遇了痛击,我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时光迅速,这抗战已经一年了。我们现在来检讨一下,我们觉得抗战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我们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首先,我们数一数失去了几多重要市 鎭 , 牺牲了不少壮烈勇士。尤其是后方的无辜平民,在暴寇惨无人道的轰炸之下,生命财产之被毁 坏 的,已无可计数。 这么说,我们是应该沉痛的,然而,暴 宼 付出若干代价? 它的前途如何呢?一句话:它讨不到便宜,而且前途是悲惨的!   我们这十二个月的抗战,曾有若干场所,消耗敌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它是日益困难了,从人力方面说,它动员到我国的兵力达七十万人,已超过了它所能动员的现役兵力三分之一,为着要防备苏联,它对于增援已感到万分困难。财力方面呢?因为它对外贸易一落千丈,国内公债发行达一百万万以下。老百姓的生活计大感困难,反战的空气日益紧张,国际对它怎样?简直说它孤零零地,在受着各国人民抵货的威胁,这些不是我们轻敌的心理,实在它已迫于「日暮途穷」之境了。   为着回答和粉碎暴 宼 > 最有效的,我们应该利用以空间争取的时间,赶快加强在抗战中维续生长的力量,使我们的力量增强和敌人的力量的疲惫成反比例。然后我们最后的胜利才有保障。   远处在海外的同胞——华侨,自然是援助祖国抗战的一大支柱,然而现实如何,我们是否相当地尽了应负的任务?是否加强着我们的力量?不错,我们的经济援助是不弱的,但是不够。况且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有着最大的缺憾,那是帮派疆界之分还未泯灭,救国步骤还不一致。具体说,我们未能化局部的,封建的底小组织,为救国的广大集体,阻碍了精诚团结,分散了救国力量。   次之,我们的抵货运动虽继续不断在发展着,然而奸商牟利,私益观念重于公益,所以,到了现在,对于仇货还未能肃 淸 ,这可说是 我们华侨的耻辱。   更有甚者,一班丧心病狂的汉奸,民族的叛徒,他们甘...

闽南歌剧团演剧筹赈群众献金

图片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闽南歌剧团演剧筹赈群众献金   本坡横云阁,鉴于暴寇之侵华,作其种种惨无人道之暴行。祖国无辜同胞,惨罹其祸,为救济饥寒交迫之难胞,特发起组织「七子班」歌女剧团粉墨登场,为祖国灾黎请命,经于本月十五 晩 起假座大世界第一台举行,首 晩 会 场之热闹情况,观众之踊跃献金,业志本报。昨为第二 晩 ,观众之多,较诸前 晩 尤热烈,七 时未至,而座已无虚位,后来者几有向隅之叹矣。昨 晩 并请星华筹赈会主席陈嘉庚君,菲律 滨出席南侨大会代表陈三多君莅场演说,同时邀请南侨大会诸代表参观。昨 晩 表演出头,计 有 続 孤鸾,相 约私奔,审陈三,起解等。七时起开始,表演方陈三五娘之私奔时,而台下掌声如雷震,盖筹赈大会主席陈嘉庚,菲岛代表陈三多等贲临会场也。于是戏剧中止,筹赈会委员陈延谦君登台,请陈主席演讲,并略为介绍。   陈主席演讲   陈主席 即 在座众掌烈声中出台演说,略谓 列位兄弟姐妹,今 晩 兄弟偕同菲律滨陈三多先 生,同时欲向诸位说几句话。陈三多先生善于演说,在菲律滨对于筹赈工作,先生屡到处宣传,故菲律滨筹款之成绩甚佳,论起捐款,新加坡侨胞,大愧弗如。菲岛在此一年来捐款数目达千余万元,平均每人捐国币一百二十余元。此间同侨所捐赈款,虽然亦有千左右万元,惟每人平均所捐之额,仅及菲伪五分之一,菲岛捐款,所以有优良成绩者,乃该处侨胞,不论男女老幼,无论何阶层侨胞,均各尽力之所能来踊跃输将,今弟所欲询于在场诸位者,诸位每人其或皆有捐及十元或五元乎。诸位今 晩 到此观中国戏, 即 可见诸位对于祖国之关怀, 今诸位 既 具有爱中国之 心,应北望我国,大盗已入我室,劫我财产,杀我妻子无缘无故,而日寇凌我如是,日本军阀, 既 为大盗,现世界 上各国人士,最痛恨是日寇之穷凶极者盗贼恶,其败亡也必矣,吾人愿早日驱逐日寇于神洲国境之外,有何妙策乎?有之,惟有大众之跃踊捐输,无论男女老幼,富有者多多出钱,平民之家亦各尽力之所能,三元五元,一元八角,皆应捐之。诸位勿以此区区之款,未能成大事,须知集腋的裘,聚沙成塔,此笔款项, 即 可以购大炮子弹打倒日本也。近日曾有一老妇,将其所积七元携交筹赈会,此老妇者乃一售鸭蛋之妇人,并非富有之家,其爱国如此,各位更应起而效之,他如吉隆埠妇女侨胞,其捐款数目,总计约达数万元,新...

知识分子倡组职业活动剧团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知识分子倡组职业活动剧团   自民国廿六年「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以来,马华戏剧运动也 即 应时而起,各地区侨团 纷纷筹备公演救亡剧本,以筹赈祖国之伤兵难民。从此促进马华剧运之长足开展,而适应时代需求的戏剧团体纷纷创立,它们或附属于公共社团,或单独注册成立,为数日益增加。 即 以新加坡而论,每次在快乐世界、大世界、新世界举行筹赈游艺大会,公开表演时,每一个舞台,均有救亡话剧演出,而且甚博得观众热烈欢迎。足见我侨剧运抬头之一斑。   由于演剧救亡推展得如火如荼,因之新加坡的文化界为扩展马华剧运起见,认为彼此有互相联系之必要,爰决组织一职业流动剧团,出发到马来亚各地表演。一者联络各地同道,促进戏剧救国运动,二者举行筹款赈济国内伤兵难民,诚为一举数得。团员多为知识分子。星马的剧运,从此为祖国的抗战,肩负起宣传筹赈的重任,为戏剧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灿烂、多姿多彩而宏伟的一页。

为抗战筹赈而创立的平社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为抗战筹赈而创立的平社   一九三五年间南益公司保险部龚 淸 河君, 热爱京剧,尝约一般同好们,假借呢律南卢校友会聚会 淸 唱,共同 硏 究, 値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事爆发,此间华侨组织筹赈救灾机构,进行推动募捐工作,各社团纷起响应举办游艺会及各种活动,京剧票界频受邀请粉墨登场,义不容辞,除向职业剧团租赁戏服道具与雇用场面人手外,一切龙套配角 概 由热心人 士担任,演出差强人意,极受社会人士拥护赞许,获得良好成绩。当时各热心提倡京剧人士,鉴于时势所需,爰由林庆年,林谋盛,王肃丹,王吉士,庄惠泉,卓经端,李泽仑,徐君濂,龚 淸 河, 陈易经,高新辅,陈超群,林文治,陈正琨,宋之芹,林福寿等 ( 纪录无存,恕有遗漏 ) 发起,组织业余京剧社团,是时上海闻人王晓籁君亦拟南来协助筹赈,登台串演京剧,彼在上海原设有京剧票房「平社」,因此亦沿用此名,定名为新加坡「平社」,积极进行注册。社址暂设呢律中兴俱乐部楼上,公举林庆年为社长,龚 淸 河为总务 ( 其余不记 ) , 即 刻发动义演,并连受各社团邀演,新世界 大世界快乐世界各游艺场戏台,轮流演出。聘请 敎 师与琴师场面,日夜排练,应接不暇,忆 及义演中,有两次最具规模,林文治与徐君濂扮演南天门 ( 又名走雪山 ) ,分饰曹福与小姐,末场有曹别福升天一场,分由林谋盛,庄惠泉,王肃丹,邱继藩等扮演八仙伴引,再次在大华戏院,由林庆年与黄素云扮演三娘 敎 子,分饰老薛保与王春蛾,林社长与黄女士初学京戏仅一个多月,为号召募捐,大胆登台献身说法,成绩果然出乎异料,唱做不凡,实属难得,两次打破以往纪录,共捐得约三十余万元,林社长提倡京剧,热心致力,社务腾达,参加社员日增。战后,社址迁至源顺街一号三楼,林社长联任至一九四七年 告 老退休。 至于劳苦功高热心京剧之龚 淸 河君,不幸沦陷检证 失踪,给平社无限损失,至今依然想念不忘。   一九四八年卓经端继任社长,陈超群李泽仑副之。卓社长大力整顿社务,加强活动,征求海外业余名演员南来观摩会串,社员技艺进步迅速,水平提高,博得好评。由于卓社长担任中华总商会要职,未暇兼顾,当于一九六四年推让李泽仑为社长,阮厚兴刘攻芸副之,更促使经济基础稳固,社务灵活。一九六八年改选蔡普中为社长,戴镜湖庄志扬副之,而迄于今。

麻坡中化中学学潮纪实

图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生运动史料汇编 ——纪念1957年11.14全国华校学潮五十周年 麻坡中化中学学潮纪实 梁广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人重新回来马来亚,恢复它的殖民统治。它宣布紧急状态,发动殖民战争,全面镇压和封闭争取独立的各个政党、各种民间组织和社团;另一方面也积极扶植代理人,进行宪制改革。在经济方面,它大力扶持和发展英国垄断财团在马来亚的树胶园丘、锡矿场和岀入口商行。在文化教育方面,它极力推行殖民地奴化教育政策,发展英校,压制华校 , 让马来文教育(当时只有小学六年级)自生自灭。 1951 年,英殖民当局抛出巴恩教育报告书,企图从小学到中学全面改制华校,以便逐步消灭华文教育。由于受到华族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英殖民当局被迫把这一计划暂时搁置。   1956 年,英殖民政府又提出拉扎教育报告书,再一次强迫华文中学改制。拉扎教育报告书的要点是强迫华文中学改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凡是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将按照政府规定的 21 项条件成为国民型中学,经费将由政府津贴。政府有权改组学校董事会,一切师资的聘请由教育部处理。凡是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将得不到政府的津贴,称为独立中学,其文凭不受政府承认。这个教育报告书还规定,小学的入学年龄是 7 岁,小学毕业生为 12 岁,中学毕业生为 18 岁,凡是超龄生全部不能再留校就读。   拉扎教育报告书的险恶用心在于所有中学都必须以英语取代母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切断当时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南洋大学没有学生来源,而将来的华文小学为了衔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将不得不提高英语水平或甚至把主要教学媒介语也改为英语,这样就能达到消灭母语教育的目的了(当时马来文教育都还没有中学)。而驱逐超龄生更是不顾当时的社会现实,许多乡村地区的适龄儿童由于日本入侵马来亚,无法及时入学,直至战后已经超龄了才进学校。剥夺他们上学的权利,必将制造许多社会问题。英殖民当局只是因为这些超龄生,年纪较大,觉悟较高,其中有一些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骨干,就想把所有超龄生都驱逐出校门,因此激起了各民族正直人士的极大不满。   马来亚联合邦在 1957 年 8 月 31 日取得独立以后,当时执政的巫统、马华、印度国大党的联盟政府,竟然将英殖民政府提出的那一套发展英语、扼杀华校母语教...

救亡剧运的全面开展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 救亡剧运的全面开展 方修   马华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到了新文学的繁盛时期 ( 一九三七—四二 ) ,便汇合了抗战救亡的热潮,成为救亡戏剧运动 > 呈现了马华新文学史上空前 絶 后 ( 迄今为止 ) 的热闹场面。这是抗战文艺在戏剧表演部门的一个运动,也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有群众性,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环节。   救亡戏剧运动的开展是全面的,不论在组织,演出,出版,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显出极其健旺的状态。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戏剧活动,至少有着下列的几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戏剧团体的普遍活跃。在前此的各个时期中,戏剧团体的活跃常常限于某一地区,未能普及全马,譬如马华新文学萌芽时期的新剧,一般上是盛行于星加坡,到了扩展时期 即 渐渐移到槟城去。 当新兴戏剧运动在槟城消沉了,马华新文学晋入低潮时期之后,戏剧运动又改以星洲为重心,而马来联邦各州的剧坛却始终没有热闹过。现在,随着救亡戏剧运动的开展,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期,从星洲以至中南北马各地,新成立的,或由旧机构重新改组,加强阵容,恢复活动的戏剧团体,有如雨后春笋,纷纷起来,总共不下千几百个,此呼彼应,声气互通,其中如星加坡的业余话剧社,爱同校友会话剧组,槟城的今日剧社,加影的前卫剧社,马六甲的南岛剧团等等,都是领袖一方 旳 重要团体。 虽然中心领导应推星加坡的业余话剧社,戏剧团体在量上也仍以星加坡为多,但各地的剧运却是全面兴起,平行发展,具有同样进度的。   造成这时期的戏剧团体高度活跃的原因,主要自然是戏剧界的群起参加抗战工作,大家都想协助筹赈,宣传救亡,以尽艺术工作者的一份责职。其次则是学生界的普遍支持。因为星马各校学生会 旳 活动,当时仍受限制 , 学生们激于爱国熟情,乃向校外发展,参加戏剧歌咏宣传等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各地剧团的数量。   其二,是演出的空前频密与多样化。这时期的戏剧演出是极其多样化的:有正规的舞台剧,仍旧在剧院 ( 如星加坡的维多利亚剧院 ) 以及各游艺场的戏台上演出;也有街头剧,活报,旷地剧等,由一些流动演剧队在街头,广场,以至农村的各个角落表演。有筹赈会主办的游艺大会,由众多剧团参加演出而形成了戏剧界大会师,也有巡回表演,由某些剧团巡迥联邦各地城乡献艺。有配合筹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