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要成长需改变态度
当代马华文存4经济卷• 90年代 中小型企业要成长需改变态度 刘胜权 在过去 5 年内,我国是通过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取得迅速的经济成长,特别是制造业的成长。 根据 1988 年至 1992 年的统计数字,制造业的投资总数为 1087 亿马币,其中 663 亿或 61% 是外资,其余的 424 亿,或 39% 是国内投资。在第六大马计划下,我国所要取得的投资比率目标 , 正和这个比率相反,即国内与国外投资比率调整为 60 : 40 。 这其中最大因素,是因为先进国家,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正面对经济不景气,预料他们的投资将会减少。而中国、越南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正竞相争取外国投资。除非国内投资显著增加以填补外资的短缺,否则大马要维持 7% 长期经济成长的目标,将会面对困难。 在这课题上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内投资从哪里来? ” 明显的,中小型企业的继续成长,会是国内投资的主要来源之一。 事实证明,在先进国尤其是新兴工业国里,中小型企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妥善的安排,它们为大型机构提供支援力量,以制造更有增值价值出口产品。这也是政府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大量援助的因素。 这些活动包括:主催和公司之间的“协调”以便推行二手承包、成立工业园、提供投资优惠以及技术援助等等。 这些援助都是为了把中小型企业带入工业发展的主流。但很不幸的,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反应,以扮演他们的角色。出现这种令人泄气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虽然在无法鉴定中小型企业的业务情况下,就无法深入地研究个中的因素,但在和一些中小型业者洽谈后,我列出了下列可能的因素: 1. 他们还未彻底了解本身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忽略了可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承包商的机会。 2. 即使有机会,他们仍然认为国际大企业,会较乐于向外国公司所拥有的公司做生意。 3. 有些会认为他们没有技术、资金来源和资本器材上的竞争能力,来配合国际大企业的要求。 4. 有一些业者,特别是身兼老板及管理者身份的业者,会担心如果他们的公司规模扩大,他们就必须符合一些本身所不喜欢的政府条文。 5. 有些人害怕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