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1945—1976

图片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 1945—1976 姜兴山编著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10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应运而生 第三节 殖民统治菲律宾时期的华文教育 第二章 战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 战后菲律宾时局对华侨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复苏 第三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的台湾因素 第四节 前行中的菲律宾华侨学校 第三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进步与繁荣 第一节 华侨社会对华文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政策 第三节 华侨的社会文化教育 第四节 华文教育体制之利弊 第五节 繁荣发展的菲律宾华文教育 第四章“菲化运动”与侨校危机 第一节 菲律宾政府的 “ 菲化运动 ” 第二节 教育菲化案与侨校危机 第三节 教育菲化案对侨校的影响 第四节 华社动荡与认同的转向 第五节 侨校华文教育的蜕变 第五章 菲华融合进程中的华文教育 第一节 华人族群的加速融合 第二节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调和与适应 第三节 华文教育的理性与客观性 第四节 多元文化架构下的华人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一、研究缘起   第一,族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质和标识,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海外华裔族群的文化传承因受当地政治、文化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属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菲律宾华裔族群文化也同样如此。如今的华文教育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民族文化的延续,其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命运多舛的华人社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异质群体,归化入籍后的华人已经由华侨转变为菲律宾公民,他们的国家认同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与之相比,华人社会的文化认同却相对复杂,传统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特别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无疑对他们的文化认同起着守护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处异邦的华人所处的社会和生存环境对其文化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由原先的主干与分支,演变为同根盘结而又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状态。所以,研究华文教育的发展,对深入了解菲律宾华人社会十分必要。   第二,经过数百年的艰苦创业,历经磨难的华人族群在推动菲律宾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

清代华侨在东南亚:跨国迁移、经济开发、社团沿衍与文化传承新探

图片
  清代华侨在东南亚:跨国迁移、经济开发、社团沿衍与文化传承新探 高伟浓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12 目录   总序 导言 上编 清代东南亚的华侨移民及其经济活动 第一章 越南 第一节 移民概况 第二节 边隅地带的华侨农业区、外侨农业区与华侨农耕点 第三节 到越南北部采矿的中国移民与华侨矿业区 第四节 遍布越南国内的华侨商业网 第二章 柬埔寨 第一节 清末华侨移民大势 第二节 华侨的农业开发与商业网 第三章 缅甸 第一节 不同时期各类移民概观 第二节 华侨个体农业与华侨农业区 第三节 多种矿种开发与华侨矿业区 第四节 华侨商业网与 “ 伊洛瓦底沿江市场体系 ” 第四章 暹罗 第一节 潮州移民 第二节 华侨农业区与华侨个体农业 第三节 华侨矿业区 第四节 华侨商业网系 第五章 海峡殖民地 第一节 海峡殖民地三地的华侨移民态势 第二节 华侨农业区 第三节 华侨矿业区 第四节 华侨商业圈:海峡殖民地三个 “ 物流中转地 ” 的商业竞争 第六章 马来联邦 第一节 华侨移民态势 第二节 马来联邦各类华侨开发地 第七章 北婆罗洲 第一节 华侨移民概况 第二节 从零星耕垦点到华侨开发区 第三节 “ 石隆门事件 ” 与华侨矿业区 第八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 第一节 华侨移民态势 第二节 各种类型的华侨农业区 第三节 华侨锡矿业区 第四节 华侨工业投资 第五节 华侨商业网 第九章 西婆罗洲 第一节 华侨移民态势 第二节 华侨农业区 第三节 华侨矿业区 第十章 菲律宾 第一节 华侨移民态势 第二节 华侨农业区 第三节 华侨商业   下编 清代华侨社团与文化活动 第十一章 越南 第一节 越南的会馆与帮 第二节 华侨与中华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第三节 华侨兴学 第十二章 柬埔寨 第一节 难以复原的柬埔寨社团历史 第二节 华侨在柬埔寨的中华文化传播与传承:现实透露出来的历史 第十三章 缅甸 第一节 粤籍华侨建立的各类社团 第二节 闽籍华侨建立的各类社团 第三节 清亡之前华侨建立的民主革命组织 第四节 清末华侨建立的学校 第五节 华侨与中缅文化交流 第十四章 暹罗 第一节 各类型华侨社团 第二节 华侨与中华文化在暹罗的传承 第十五章 海峡殖民地 第一节 马六甲的华侨社团 第二节 槟榔屿的华侨社团 第三节 新加坡的华侨社团 第四节 海峡殖民地激烈的思想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