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学习目标 1. 理解尊重与协助身障者的重要。 2. 学习观察人事物,书写富含启发意义的文章。 3. 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学习提示 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副健全的身躯,同时能够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但是,天生残疾的人没有选择,唯有以乐观和坚强来弥补遗憾,理想的共生社会,没有人可以坐享其成,它需要所有人参与打造,让爱心与善良拥抱彼此,散发正能量。简貞以拄着拐杖的小男孩为中心,展示了充满关爱的氛围,小男孩的自强开朗和周遭的爱护与支持,建构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画面。 本文是一篇记事抒情的记叙文,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用有情之心去体会周遭的人事物,写出深刻的感怀。阅读时注意 : 1.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 他们有怎样的表现 ? 2. 体悟课文传达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第一课 拄拐杖的小男孩   作者简介 简嫃,本名简敏嫃, 1961 年出生于台湾,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水问》《胭脂盆地》《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一个小男孩的美国游学志》等。   课文   那还是个柠檬绿的夏天,我们兴奋地站在指定的那棵大树下排队等校车。这是第一天,小朋友脸上的表情透露其年级 ; 一个卷发的韩国小男生牵着妈妈的手一路哭过来,不用猜,一年级。 接着,所有人的眼光被他吸引,一个拄拐杖的小男孩。 他从最远的那区宿舎村走来,银色阳光照着瘦小身影,两根拐杖之间是歪歪斜斜的步伐,脸上戴眼镜,背着书包。他的妈妈推轮椅走在后面。 距离一箭之遥,队伍这里有人喊他,他的小拐杖划得快起来,但脚的速度跟不上手的意志,改以声音回应同伴的招呼。 他未加入排队,站在队伍旁边。我因此看到他有一张开朗的美国小男孩的脸,牙齿未长齐,左耳戴着助听器。妈妈也是温和强壮的样子。他们各与朋友聊着。草地上,小朋友排队,七八个妈妈话家常。 校车来了。小男孩先上,妈妈收好轻便轮椅递给女司机,彼此笑着招呼很熟悉的模样。其他小朋友一一上车之后,巴士开走。 一个拄杖小男孩上学了。不知怎地,早晨的印象像鸟儿整日在脑海回族,令我莫名不解。我重新回想阳光下他与妈妈远远走来的情景,终于了解盘旋的原因在于,那印象如此明亮,自在,温和。这些跟我所来自的那个社会同样遭遇者的处境不同,...

中国古代航海史(修订本) (孙光圻)

图片
  孙光圻教授《中国古代航海史》修订本的目录和部分节选内容。 节选内容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各个时期 , 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航海活动、航海技术、航海路线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 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 , 以及对航海地理知识和天文导航技术的深入探讨 。 附录部分提供了主题索引和古今航海地名对照表 ,方便读者查阅。     梳理《中国古代航海史》一书(根据提供的文本内容判断)中的核心思想和关键事实。该书探讨了中国古代航海从早期简单的漂浮工具到复杂远洋航行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技术进步、社会因素和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二、 早期航海的起源与发展 人体泅水与借助漂浮物 : 作者认为,人类最初的浮水方式是泅水,之后为了节省体力,开始寻找自然界中具有漂浮能力的物体。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长期探索过程。 “ 也许他们站在岸边时发现 , 有一根树干、竹子或一堆苇草正在颠流漂荡 ; 也许他们不慎将采集到的葫芦或树叶等植物丢落在河流里时发现它们依然浮在水上 ; 也许他们在一次洪水袭击时 , 正好挣扎着抓住了一棵被冲倒的树木而幸免灭顶 ……” 原始浮水器具 : 最早的浮水器具包括葫芦、皮囊、树干和苇草堆等。《物原》记载, “ 燧人氏以匏济水 ” ,《易经》有 “ 包荒冯河 ” 的说法,都表明远古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外界物体增加自身在水上的漂浮能力。 独木舟的出现 : 浮筏虽然是人类在水上航行的开端,但其半浸润状态和操纵性差的缺陷促使了独木舟的出现。独木舟具备了干舷这一重要特征,使得 “ 人类不但在漂浮容器中获得了手脚完全解放的自由,而且他的自身及其货物也可以免遭水浪的浸润了 ” 。 独木舟的发明者 : 关于谁是第一艘独木舟的发明者,这是一个 “ 既耐人寻味又无法破解的千古之谜 ” 。古代文献中流传着多种说法,如 “ 共鼓、货狄造舟 ” , “ 伏羲氏割木为舟,剡木为楫 ” , “ 番禺始作舟 ” , “ 轩辕作舟 ” , “ 工垂作舟 ” 。 独木舟的制作工艺 : 制作独木舟是艰苦的劳动,需要 “ 别木为舟 , 剡木为楫 ” 。具体做法是先砍倒树木,删除枝叶,然后用石斧、石刀等工具在树干上凿出长槽,再通过边烧边挖的方式,最终形成中空...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金秋鹏著

图片
  金秋鹏所著《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 内容涵盖船舶起源、船型演变、航海技术(如帆、舵、水密隔舱等)以及战船发展等方面,图文并茂,展现了中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领域辉煌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并反思了中国近代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     回顾和梳理所提供文本中关于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主要主题、重要思想和事实,通过引述原文,力求呈现其精髓,揭示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分析其兴衰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的历史地位: 辉煌的成就: 文本强调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方面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指出中华民族 “ 是善于造船和航海的 ” ,并且 “ 中国发达的水上交通,既为国内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引文: “ 大活生生的史实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民族是善于造船和航海的,中国有悠久而光辉的造船和航海历史。历史上,中国发达的水上交通,既为国内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李约瑟的肯定: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认为 “ 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时可见。 ” 并指出 “ 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 1405-1433 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 。 引文: “ 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锚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时可见。即使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在中国的内陆河道上所见到的航船,数量之多使人咋舌,而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 1405-1433 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气 ” 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国水上活动的历史进程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独木舟到巨型海船,从内河航行到跨越印度洋的壮举,都证明了这一点。 引文: “ 从独木舟的发明到巨型海船的创制,从内河航行到跨越印度洋的航海壮举,都表明中国的水上活动的历程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 二、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脉络: 早期船只:独木舟: “ 削(锯)木为舟,剡( yǎn )木为楫 ” ,独木舟是船舶的直系祖先。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

中国古船图谱 (王冠倬)

图片
  《中国古船图谱》, 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船舶的发展历史 。从 原始社会的浮具、筏子、独木舟 ,到 夏商周时期木板船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再到 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在诸侯争霸中取得的进步 ,以及 秦汉以后不同朝代船舶类型的演变和航海技术的革新 ,都做了 翔实的考证和论述 ,并辅以大量的 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 作为佐证。 书中 尤其关注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独特性和世界领先地位 。   核心主题: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书旨在梳理中国古代船舶从原始的简单浮具到技术成熟、种类繁多的木船的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造船技术特点和发展脉络。 船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作用: 不仅将船舶视为单纯的交通工具,还探讨了它们在军事、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突显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同船型的演变和特点: 详细描述了各种船型,如独木舟、木板船、楼船、沙船、福船等,解析其结构特点、用途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 探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导航工具(司南、罗盘)、帆橹的使用、船只的维护和管理等。 重要观点和事实: 1. 早期水上工具的出现: 师法自然: 原始人类从观察自然现象中获得启发,例如看到漂浮的朽木和落叶,从而发明了浮具、筏子和独木舟。 引文: “ 《淮南子 • 说山训》曰 : 古人 ‘ 见竅木浮而知为舟。 ’ 《世本》也说 :‘ 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 ’” 独木舟的起源: 中国的独木舟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一万余年。 早期独木舟的制作方法是通过烧灼和使用石器工具挖凿树木。 引文: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讲的尤为明确 :‘ 火与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 ’” 2. 木板船的兴起: 独木舟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需求的扩大,独木舟的装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促成了木板船的出现。 木板船的优势: 木板船可以使用较小的木料拼接而成,突破了独木舟的尺寸限制,并且载重量更大。 引文 : “ 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