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亚罗士打新民中学毕业特刊
1970年亚罗士打新民中学毕业特刊
亚罗士打新民中学1970年毕业特刊包含学校的抱负和教育理念。特刊收录了校歌的中文、马来文和英文译文,强调了培养品德、贡献社会、实现个人成就及追求世界和平等目标。此外,还有校董和教师的致辞,讨论了教育与职业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技术和商业教育,尤其关注那些失学青年。特刊中还包括毕业班的班级介绍、学生留言以及探讨会计、经济、企业管理和保险等学术主题的文章。
I. 刊物基础信息与校歌
本特刊包含了英文部中A班、高商第六届以及初中第十届的毕业信息。特刊详细刊载了新民中学厚校歌的中文原文、中文解释和马来文版本,以及英文释义。
- 校歌宗旨:强调人必须拥有良好的德行,并使内心的品德和外在的仪态端正。学校致力于使用优秀的教育来影响世界,推动社会每天向新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人达到至善的境界。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将才能贡献给全世界的人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修身治家,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校歌还寄望国家在真理的治理下富强,最终实现世界永久和平。
II. 序文、弁言与献词
本章节收录了校方领导对毕业生的寄语和对学校宗旨的阐述。
- 弁言 (林朝宗):强调国家强弱取决于教育的兴衰和成功与否。在科学与技术至关重要的太空时代,教育是“立邦之本”。他认为国家治理应以“民以食为天”为基础,因此必须使民众拥有谋生技能,避免青年人堕落。新民中学建校目的是融合“教育”与“就业”要素,首创了商科及高技科。学校致力于容纳超龄或考取失第的各族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 献词 (黄尧):指出在马来西亚办学困难重重。回顾了学校靠着董事和各界热心人士的捐助得以建成。他特别赞扬新民中学容纳初级文凭落第或家境贫困的青年,使他们能够继续求学,避免堕落。学校创办商科,追随了朝野对技术教育的需求,并促进了各族青年在同一学校学习,有助于国家团结。
- 序言 :作为对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他劝勉学生进入社会后,要采用“笨”的精神(即不计较个人利益)去处事。他认为革命家能成就大事正是因为“笨”的行为,而过于聪明的、只计较小利的人,反而不能成大事业。
III. 董事会与教职员名单
此章节列出了学校管理层和教务人员的详细名单,包括董事会主席、副主席、监学及常务董事。同时刊登了多位教职员的照片和职称,如教务兼教学主任、训导主任、英文科主任、高中部主任、初中部主任、商科主任、电技科主任等。
IV. 学术与专题文章
本特刊收录了多篇专业和思想性文章,涵盖数学、商业、经济、教育及文化等领域。
- Gamma and Beta Function (Elijah Lau):
- The Rewards of Teaching (Ooi Sow Tin):
- 强调好的教师不仅教授学科(subjects),更要教授人(people)、心(hearts)和灵魂(souls)。教师应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帮助他们培养正直的品格。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奉献、幽默和理解力。
- 述职 (李志航):强调商科教育的成功,提出了多元化(通材)教育的重要性。此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独立思考、分析、决定目标的能力,使他们拥有远大眼光。
- 会计原理 (沈文明):说明了会计资料对商业人士、管理者、银行、政府和潜在投资者具有重大作用。阐述了会计资料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来满足多方需求,并指出会计原理是人为的,而非自然法则,受到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逻辑推断的影响。
- 企案在发展过程中的折旧问题 (蔡樟煌):讨论了经济发展中物价上涨和机器淘汰导致原提折旧准备金不足以重置资产的问题。提出了按重置成本提列折旧、增列陈旧损失准备以及保留盈余等解决办法。
- 如何订定价格以增加企业利润 (李俊来):探讨了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关联。指出虽然降价(如5%)会减少单位利润,但若能大幅增加需求,反而能增加总利润。文章还提到了交易折扣、数量折扣和现金折扣等定价策略的应用。
- 马来西亚的树胶业 (李良日):指出橡胶是马来西亚重要的经济来源。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文章详细列出了1963年马来西亚半岛各州橡胶种植面积,并提到政府正在推广新型胶树以应对人造胶的竞争。
- 谈火险之保险法 (涂火炎):解释了火险契约的构成、保险人负责赔偿的损失范围(火灾、雷击、延烧等造成的实际损失)。并详细介绍了投保和批改的手续。
- Sikap Dingin Masharakat Melayu Terhadap Sains... (Zabariah Aziz):探讨了马来社会对科学和农业的冷漠态度。作者认为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过度发展导致了对科学技术的忽视。提倡通过教育体系和实用科学的宣传,引导社会对科学产生兴趣。
- A-Takah Di-Sudut Ekonomi (Anuar Mohd. Noor):介绍了经济学的定义、社会性以及供需关系。并深入分析了马来西亚农村经济衰退的原因,包括低生产力、中间商的压榨(垄断-买方垄断)和迷信观念(如为祭拜稻神而花费)。
V. 班级特写与学生感言
此章节收录了高商三和初中三两个毕业班的班级特写,以及大量学生的个人寄语、诗歌和文章。
- 高商三班史:记述了该班从高商一至高商三的学习和生活,班级共有26人。文章以幽默的笔触描述了班长郭玉燕(“女高佬”)以及其他同学的昵称和个性。最后表达了对三年同窗情谊的珍视和不舍。
- 初中三班史:此班共有20位同学,其特点是活泼且有许多绰号。文章列举了班上在英文、数学、体育方面的突出人才。
- 学生感言与文章:
- 许多同学表达了对母校和师长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心曲》:黄福技同学真情自述了初级文凭考试失败后在新民中学重获希望,最终考取“A”等的经历。
- 《兼爱》:林有才讨论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并对比“利己”和“利人”的得失,倡导多做利人的事。
- 《Aku, Aku-lah Aku》 (Azizan Hashim):老师的自述,坦诚自己作为穆斯林在实践教义中的挣扎,并以幽默和自省的方式,劝勉学生努力。
VI. 校园风光与活动照片
本章节收录了多张吉打州和学校的照片:
- 吉打风光:包括回教堂、大钟楼、邮政局、烈士纪念碑、桥梁、火车站、体育馆、警察局、巴士站等吉打州内重要地标。
- 校内风光:包括操场、食堂、活动中的师生照片,如打篮球、跳舞等。
VII. 刊物制作与鸣谢
- 编辑委员会工作回顾:主编回顾了特刊的制作过程,包括成立筹备委员会、集资(每位同学缴纳十元基金,其余靠广告收入)。
- 广告征集:广告委员们克服了困难(如天气炎热、有时遭遇闭门羹),努力向商家筹募广告。
- 文稿征集:编辑提到文稿征集过程的波折,特别是中文稿件,但英文部同学的文稿则较多。
- 编后记:编辑对所有支持者、师长、校方和同学的合作表示感谢。寄语毕业生要珍重,并引用“人不是环境所造成的,环境乃是由人所创造的”来鼓励大家掌握自己的未来。
- 鸣谢:刊物最后列出了向特刊惠赐广告和慷慨捐助的商家和人士名单。
VIII. 附录与广告
- 摄影比赛入选作品:刊登了多张学生在摄影比赛中的入选作品。
- 《General Knowledge Corner》:向毕业生提供了一些世界地理常识问答题。
- 广告:收录了来自吉打州、玻璃市和槟城等地的大量商业广告和贺词,涵盖了银行、米厂、建筑、电器、家具、服饰、餐厅和医疗等多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