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佣兵:十七世纪东亚海域的战争、贸易与海上劫掠

 

海上佣兵:十七世纪东亚海域的战争、贸易与海上劫掠

郑维中

 


 

郑维中所著的《海上佣兵:十七世纪东亚海域的战争、贸易与海上劫掠》一书,主要聚焦于十七世纪东亚海域复杂的海上历史,特别是郑芝龙及其家族(如郑成功)的兴衰。书中详细探讨了郑芝龙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之间错综复杂的合作与冲突关系,以及这一时期海盗贸易朝贡体系军事斗争等主题。此外,文本还提供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例如郑芝龙与荷兰联手对抗海盗的战役、郑成功攻台的决策,并讨论了中国(明清)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外交活动,尤其关注白银流动在东亚海域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同时也涉及了作者对台湾历史书写中复杂爱恨情结的批判性思考。

 

 

著作概述与研究视角

 

本书利用中、日、荷文等多种史料,重建了郑氏四代(郑芝龙、郑成功、郑经、郑克塽)大约六十年的兴衰史。作者]。本书主要关注影响郑氏集团诞生与消灭的长期结构性因素,例如地缘政治、白银流动与海域网络。

 

绪论:失落的环节

 

绪论旨在详细描绘十七世纪中国东南各省郑氏家族政治及经济势力的兴衰,并尝试以郑氏在中国海创业的真实境况,平衡已知的中文历史书写。作者指出,传统史家多聚焦于明清易代之际政权转移的合法性问题,而忽略了郑氏家族海上贸易的真实维度掠。为了应对倭寇,地方官员开始招募佣兵,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及财政自主权。最终,明朝通过私掠商人模式将部分走私商人合法化,允许他们在月港进行海外贸易(日本除外),为海防提供税收支持。

 

第二章:一六二七年以前的郑芝龙(尼古拉斯.一官)

 

本章讲述郑芝龙的早期生涯。由于荷兰和西班牙在成为郑氏集团在台湾大员地区所有追随者的可能领袖。

 

第三章:佣兵生存赛局,1628~1631

本章描述郑芝龙成为明朝官军前的生存赛局。由于福建地区遭受饥荒,加上明朝总兵俞咨皋利用米禁囤积居奇,一官于 1627  7 月率领九十艘战船在南澳击溃福建水师,随后进攻厦门,意在解除米禁。一结束了这场生存赛局

 

第四章:安海两洋贸易中心的建立,1630~1633

一官在击败褚彩老后,将基地转移到地理位置上有利防守的安海。安海成为两洋贸易中心,尤其在荷兰人被迫暂停对日贸易时,安海商人在丝银走私贸易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一官的商人(洪旭和郑泰)控制了与荷兰人在台湾的贸易轴线,主要交易胡椒和象牙。通过这一贸易,至少有九万六千白银里亚尔投入到安海贸易中。

 

第五章:朝廷与南中国海岸的风暴,1632~1633

一官因剿匪有功,于 1632 年正式获得抚夷游击等武官职衔。他率领的火枪兵在击败山贼的战斗中展现了其纪律和战力。随后,他被调往福州应对海盗刘香的侵扰。他试图说服朝廷将与台湾的贸易合法化,但未果。1633  7 月,荷兰人袭击厦门,摧毁了郑氏舰队的大部分船只。一官随后在 10 月利用火船反击,击败荷兰舰队,强化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

 

第六章:通往西洋的迂回之路,1631~1636

在击败荷兰人后,明朝允许对台湾进行有限的合法贸易。一官在 1635 年全歼了海盗刘香,巩固了对福建和广东沿海水域的控制。他因军功被授予陪都南京的前军都督一职,地位直属皇帝,不再是巡抚的下属。

 

第七章:政治风险与风险政治,1636~1640

郑芝龙利用其都督和南澳副总兵的地位,确立了自己的海上贸易帝国。他通过在台湾与荷兰人的贸易,将中国丝绸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建立了高效的丝银贸易网络。他成功地抵抗了荷兰人要求以热带商品代替白银支付货款的企图。

 

第八章:时移世易之中找寻白银,1640~1646

日本驱逐葡萄牙人后,荷兰人试图独占日本贸易,但因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日本白银转投印度,导致对郑芝龙的欠款增加。郑芝龙于是自行派遣船只赴日贸易,扩大了其在丝绸出口中的份额。明朝灭亡后,郑芝龙拥立隆武帝,试图建立以福州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并向日本和越南派遣使节,以期合法化其海外贸易,并对抗荷兰人的贸易特权。

 

第九章:中华帝国的不设防海岸,1646~1650

清军入侵浙江和南京,阻碍了郑芝龙获取丝绸的通路。郑芝龙因与浙江商人的竞争,决定向清廷投降,但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于 1647 年被清军统帅博洛挟持到北京。日本方面因鄙视降清的汉人,一度禁止薙发船员交易,这短暂有利了尚未降清的福建商人。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国姓爷)崛起,他通过台湾与荷兰人的黄金贸易获取白银和米粮,为新编军队提供资金。

 

第十章:如何保卫福建贸易特权,1650~1654

郑成功巩固权力,在 1651 年清军攻陷厦门后,他成功将清军赶走,并占领安海。他的军事行动(如在漳州、海澄和同安与清军交战)虽然耗费资源,但也使厦门成为沿海唯一活跃的海外贸易港口,为其贸易独占地位创造了条件。郑成功在 1653 年与清廷和谈,要求清廷割让四府(泉州、漳州、潮州、惠州)供其管辖,以保持其贸易自主权。

 

第十一章:富藩强兵:举国姓之力挑战一切局限,1654~1656

本章描述郑成功如何利用其军事和经济力量挑战外部限制。他率军攻占漳州,并围攻泉州和兴化。他扩大了与东南亚的贸易,派遣船只前往巴达维亚、暹罗等地。他因墨西哥白银不足,对马尼拉贸易实施禁运(1655年)。他还通过拆毁安海等城寨,集中资源以加固厦门和金门防线。郑成功对台湾实施禁运(1656年),旨在向荷兰人争取更有利的胡椒价格和贸易条件。

 

第十二章:兵家胜负,1658~1662

海澄失陷后,郑成功决定在 1659 年发起大规模北伐,围攻南京,旨在控制富庶的江南丝绸产地并迫使清廷和谈。尽管在舟山遭遇台风,他仍继续向北推进,并试图与日本结盟以确保崇明岛的补给线。北伐南京因清军骑兵的反击而失败。清军随后在 1660 年对厦门发动反击,但郑成功利用船只数量和火力优势在海上击败了清军。最终,由于米粮供应和内部军心不稳,郑成功决定入侵台湾(1661 4 月),并于 1662  2 月迫使荷兰长官揆一投降,但旋即于同年 6 月猝逝。

 

第十三章:兵临东宁,1663~1668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郑泰等关键将领和商人叛逃清朝,削弱了郑氏政权的商业基础。清荷联军随后攻打金厦,郑经退守南澳。郑经将贸易基地转移至台湾,并专注于瓦解荷兰在东南亚的贸易特权。他成功击退荷兰对鸡笼的进攻,并在广府私掠商人的协助下,于 1667 年摧毁了荷兰人在柬埔寨的商馆,旨在独占鹿皮贸易。

 

第十四章:独占地位逐步消逝,1669~1683

清廷放松禁海政策(1669年)使得中国沿海的走私贸易重新活跃,挑战了郑经对日本贸易的独占地位。暹罗、琉球和广南等地的唐商在欧洲公司的保护下,也开始与郑经竞争胡椒等热带商品的供应。郑经在三藩之乱(1673年)期间曾短暂扩大势力,但清军最终反攻,郑经被迫在 1680 年撤回台湾。郑经于 1681 年去世,其子郑克塽继位。随着清廷在 1681 年彻底放开迁界令,并组建强大水师,郑氏的贸易基础彻底瓦解。

 

结 论:防御性与攻击性独占

郑氏家族的兴起是闽南海上佣兵集团利用海外贸易和海上暴力而确立地位的关键所在。郑芝龙的策略是防御性独占,旨在与地方官府合作,利用贸易收益维持水师。郑成功则发展为攻击性独占,利用海禁作为武器,通过军事行动和经济压力确保贸易网络和利润。郑氏政权的衰落并非完全因为清廷的禁海政策,更主要在于海洋贸易模式的转变和沿海其他政体的竞争。郑氏政权是利用巧妙操纵多种不同经济基础,几乎摆脱中央权力掌控的唯一特例。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