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十二章 - 经济活动的贡献及对环境的冲击
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十二章 - 经济活动的贡献及对环境的冲击
经济活动:贡献、环境冲击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简报
执行摘要
本简报综合分析了经济活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显著冲击,以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推行的关键策略。经济活动是国家繁荣的基石,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家收入、促进地方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这些活动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水源和土地污染,以及酸雨和森林破坏,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为应对这些挑战,推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核心议程,具体措施包括从源头控制污染、推广废物回收利用、节约能源、实施优质管理方法以及积极绿化造林。水资源危机作为一个具体案例,突显了环境退化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
1. 经济活动的重大贡献
经济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贡献体现在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国家富强和民生改善。农业被视为经济基础,矿工业是经济命脉,而服务业则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增加就业机会:
- 各类经济活动均需大量人力资源,为民众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
- 就业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稳定的社会与政治环境。
- 拓展国家收入来源:
- 原材料(如棕油、橡胶、可可)和制成品(如电子及电器产品)的销售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 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
- 推动地方发展与城镇化:
- 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显著加速了特定地区的进步与繁荣。
- 案例:
- 居銮、昔加末和安顺等城镇因油棕产业而兴盛。
- 吉利地(Kerteh)因石油开采活动,从一个普通渔村转变为国家级石油提炼中心。
-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国家收入被用于投资和建设关键的基础设施。
- 这使得民众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医药、交通和教育等公共服务。
- 工业基地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 提升工艺与科技水平:
-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设立了众多技术学校。
- 这些院校培养了大量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直接推动了国家整体工艺科技水平的提升。
2.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
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扩张,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 空气污染:
- 来源: 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此外,农民的露天焚烧以及石矿开采中的爆破活动也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 数据: 2003年数据显示,工业区八打灵再也(Petaling Jaya)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浓度,远高于非工业区金马仑的丹那拉打(Tanah Rata)。
- 危害: 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 水源污染:
- 来源: 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流入水源;采矿、食品加工、橡胶、棕油及化学工业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被直接排入河流。
- 后果: 导致河水变色、发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并严重危害饮用者的健康。
- 土地污染:
- 来源: 现代农业中使用的化肥与农药残留,以及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
- 后果: 污染物渗透土壤,破坏土地质量,影响农业生产。
- 酸雨问题:
- 定义: 当雨水的pH值低于5.6时,即为酸雨。
- 成因: 能源消耗量增加导致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排放增多,这些气体溶于雨水后形成酸雨。
- 危害: 破坏土壤肥力,伤害农作物和树木;酸化水源,影响水生生物生存;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类健康。
- 森林资源破坏:
- 驱动因素: 农业、矿业、伐木业和工业的扩张加速了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
- 后果: 森林面积急剧减少,严重威胁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例如导致人猿面临绝种危机。
3.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面对严峻的环境挑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成为21世纪的核心任务。为此,国家已推行一系列措施,旨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 控制污染源:
- 工业: 通过立法限制工厂排放有毒气体。2005年,成功设立了3家以棕油为原料的生化柴油厂(Bio Diesel),以改善空气质量。
- 交通: 大力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 农业: 鼓励农民采取零度焚烧的耕作方式,减少使用杀虫剂,并利用天敌(如在油棕园饲养猫头鹰控制鼠害)进行病虫害防治。
- 废弃物: 推行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 废物回收利用:
- 政策: 政府鼓励将有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循环利用,以减少垃圾总量。
- 实践: 回收塑料、铝罐等工业废品;将农业废弃物留在土壤上,使其养分回归自然。
- 节约能源:
- 目标: 间接减少发电厂的空气污染物排放。
- 方法: 提倡将冷气温度设定在适宜水平,鼓励民众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推行优质管理:
- 农业: 选择适当的耕种方法,如采用梯田种植法以减少水土流失。
- 矿业: 实施合理的开采规划,避免滥采乱挖。
- 工业: 加强工厂管理技术,全面提升管理技能。
- 绿化与造林:
- 功能: 植物能够过滤大气中的有害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在调节大气成分、涵养水源和增加空气湿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 行动: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并广泛宣传其重要性。
4. 案例研究:水资源危机
水资源污染和毫无节制的浪费,加上水管破裂、年久失修及偷水活动,共同加剧了水荒危机,给民众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沉重打击。
- 危机成因:
- 水源污染
- 无节制地浪费水资源
- 基础设施老化(水管破裂)与失修
- 非法偷水活动
- 社会与经济影响:
- 个人生活困扰: 民众被迫深夜守候取水,导致身心俱疲,严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储水容器的堆放也造成了空间和管理上的困扰,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尤其构成巨大挑战。
- 经济负担加重: 缺水迫使家庭在外就餐并购买矿泉水,显著增加了生活开支。
- 商业运营受创: 餐饮业者(如美食中心小贩)因缺水被迫休业,导致顾客流失,生意一落千丈。依赖水源的生产行业(如面包店)则因需高价购水而导致生产成本飙升,经营陷入困境。
- 生产力损失: 许多人不得不牺牲工作时间来排队取水,造成社会整体生产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