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华文教师的生命耕耘
三位华文教师的生命耕耘
引言:在被遗忘的角落,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一个普遍追求分数与效率的教育体系中,那些在学习中遭遇困惑、或身处逆境的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他们的沉默、叛逆与挣扎,轻易地被归结为“不够努力”或“天资不足”,在标准化的赛道上逐渐被边缘化。然而,总有一些教育者,她们选择逆流而行,走向那片更需要耐心与关爱的土壤。
本片聚焦的正是这样的三位一线华文教师——马六甲培风中学的郑秀英、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的李玮心,以及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的林宝玉。她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评价体系忽视的孩子,各自开辟了一条更艰难却意义非凡的道路。虽然她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尽相同——从入学考试不达标者,到处境更艰难的特辅班学生,再到原有辅导班中辍学率高企的孩子——但她们的工作都超越了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场生命的耕耘。
通过深入她们的个人经历与教学实践,我们试图探讨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爱心培育品格的教育智慧,揭示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她们的故事,感受那份杏坛深处的温柔与光芒。
1. 郑秀英:以生命影响生命,课堂内外的修行
在马六甲培风中学,郑秀英老师的课堂远不止于课本与讲台。对她而言,教育是一场生命的修行,她将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化为无声的教材,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与之相遇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她执教的“经典班”中寻求方向的孩子。
初心的萌芽与坚守
成为一名教师,是郑秀英自小便怀揣的梦想。她回忆道,从小就觉得“当老师是一个很神圣的工作”。这份纯粹的初心并未随着岁月流逝而消散,反而在成长中愈发坚定。当她有机会赴台湾师范大学深造后,更深刻地感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份意义,在她看来,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或做人道理,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互动。她的教育哲学,可以从一段深刻的自白中得到精准概括:
假设我可以用我的生命,我的言行举止,我对生命的态度,我的生活习惯,学生可以看得到,可以感受得到的话,那么由我的生命去影响他的生命,那意义会比较大。
这便是她教育工作的核心——将自己活成一本值得学生阅读的书,用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状态,去唤醒和点亮另一个生命。
经典班的智慧与实践
作为经典班的班主任,郑秀英老师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与成长中面临困惑的孩子。她深知,对于这些内心浮动的少年,单纯的知识灌输远不如生活化的引导来得有效。
她擅长将生活中的事件转化为品德教育的契机。例如,当听闻学校有位老师不幸往生时,她便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探讨“孝道”以及“及时行孝行善”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感悟生命的无常,学会“把握当下”。
为了“释放浮动的心灵”,郑老师常常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她组织的“解结”游戏,不仅是游戏,更像是人生挑战的缩影,要求学生在混乱中保持冷静、通力合作,这正是她希望通过体验而非说教传递的智慧。她也会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学,去往柔佛新邦令金的黄梨园,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的宽广;或参访残障院,让学生在目睹生命的局限时,学会对自身的健全与幸福“感恩”。她相信,这些经历能让学生看到一个远比校园更广阔的世界,其震撼是巨大的,甚至曾有辍学工作的孩子参加后都深有感触,反思道:“还是学习好。”
师生共长的喜悦
在郑秀英老师眼中,师生关系是双向成就的。她常说:“是小孩在成就我们。”她的课堂是青春期骚动的剧场——有突如其来的争吵、因作业未完成而产生的对抗性沉默,以及那种既能颠覆一堂课,也能在她手中化为教材的原始能量。这些学生抛出的种种“变化球”,在她看来并非麻烦,而是锻炼教师耐心与智慧的契机。
这份工作的最大喜悦,莫过于见证学生的蜕变。她欣慰地描述,许多经典班的孩子从初中时的迷茫不懂事,到高中时能够自信地对她说:“老师,应该可以啦,没有问题的”,甚至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看到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这份成就感是任何辛苦都无法比拟的。
郑秀英老师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教育,她的修行不仅在课堂,更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她所传递的,正是教育最质朴也最深刻的力量。
2. 李玮心:为弱势孩子点灯,用爱与专业铺路
如果说郑秀英老师的实践代表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个人化教育探索,那么李玮心老师在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的工作,则从一种结构性与系统化的角度应对挑战。在这里,爱与关怀被一套为城市弱势学生量身打造的专业教学法所支撑。
受恩师启发,投身特殊教育
李玮心老师的从教之路,源于学生时代老师们给予的温暖与指引。小学老师的称赞给了她最初的鼓舞,而中学时期的华文老师林志明先生,更是“给了我很多的指引”,通过借书和推荐作家,在她心中埋下了成为一名华文教师的种子。
从华小到独中,再到台湾念中文系,她始终朝着这个梦想前行。然而,初执教鞭后,她的人生迎来了关键的转折。在进入尊孔独中不久,她便投身于当时刚刚起步的特别辅导部。自第二年加入后,她的人生便与特殊教育紧密相连,正如她自己所言:“那一年开始,我就终身特辅了。”这份承诺,她坚守了近十年。
特辅班的理念与方法
特别辅导部(特辅班)的招生对象非常明确,他们是“成绩是更在后头的那一批”,且多“来自中等或者中下家庭”的学生。特辅部秉持着一个包容性的核心理念: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拥有公平的成长机会与学习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特辅班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小班制,一个班仅招收30名学生,确保老师“能够照顾的孩子的机会也就越高”。其次是课程调整,对艰深的内容进行“适度的删减”,教材“图片多一些”,以此降低学习门槛,帮助学生重建信心。
其中,“描红课”是特辅班一项极具特色的实践。李老师分析道,许多孩子内心混沌、“太动了”,而描红要求学生“坐得正”,静心握笔,一笔一划地描摹汉字。这个过程将外在的身体规训与内在的心理重塑联系起来。它不仅是在练字,更是一种“身心灵的沉淀跟培养”,帮助一个感觉混乱的孩子,通过创造美丽而有序的事物,第一次看见自己原来也可以“看起来那么棒”,从而重建自尊。
不止是师生,更是家人
在特辅班,教师的角色远超“传道授业解惑”。李玮心老师和她的同事们,常常需要深度介入学生的家庭生活,扮演“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桥梁”,不仅在学习和为人处事上给予指导,更要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这份超越职业的责任感,植根于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转变,它揭示了李老师教育哲学的核心:
“我不讲学生,我讲孩子,因为他也是我生命的那一块。”
这份将学生视如己出的情感,是她所有付出的“源头”。近十年的奉献,让她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她感慨道:“让我生命丰盛的,还是在教书的过程。”在这段与孩子们相伴的旅程中,她不仅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也丰盈了自己的生命。
李老师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温暖的一面。它告诉我们,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深切的爱相结合,足以点亮那些身处暗处的孩子们的未来。
3. 林宝玉:以经典浸润心灵,唤醒沉睡的智慧
在柔佛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琅琅的读经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带领这群孩子诵读经典的,正是林宝玉老师。她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教育的核心,为那些在常规学习中感到吃力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成长路径。
一本书开启的教育探索
林宝玉老师与经典教育的结缘,始于一个偶然的瞬间。2000年,她在一间庙里偶然翻开了台湾学者王才贵的《儿童读经手册》。书中的理念让她深受触动,她回忆自己当时“一口气看了三四遍”,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这本书激发了她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她认为,正如音乐要听名曲、绘画要看名画一样,文化中最精华的经典也应该让孩子尽早接触。她批判那种“非得等到说你懂了才学”的传统观念,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孩子“侏儒化”了,限制了他们智慧的潜能。
从辅导班到经典班的革新
这份理念终于在2006年找到了实践的土壤。当时,华仁中学为学习困难学生设立的辅导班“辍学率居高不下”,成效不彰。时任校长陈蔚波先生在了解林老师的理念后,决定进行一次大胆的改革,正式邀请她到校开办经典教育课程,以取代原有的辅导班。
经典班的课程设计围绕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展开,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唐诗以及老子的《道德经》等。其教学原理基于一个重要的儿童发展规律:“13岁以前的小孩子记忆力是超强的,反正是理解力比较弱。”因此,经典班强调让学生大量背诵,林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同时,她也受台湾考察的启发,不断探索引入“情境科室”等模式,让教学“更有趣化”。
在忽略之处,播种关爱与尊重
经典班的学生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学业。老师们逐渐发现,许多孩子来自“破损的家庭”或经历“隔代教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长期“被忽略了”。这一洞察,让老师们最初的委屈和不解,转变为更深的理解与加倍的关注。
经典班的班导师们就像“妈妈”一样,花费大量心力去照看这些孩子,这份超越职业范畴的责任感,构成了经典班教育的底色。而经典教育的成果也逐渐显现。其他科目的老师观察到,经典班的孩子“特别的有礼貌”。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十分突出,文章的特点是“真情流露”,没有太多矫饰。最关键的证据在于,当翻译文言文时,“经典班孩子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话在讲”。这有力地证明了,经典教育并非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内化了思想,培养了独立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林宝玉老师的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它蕴含的智慧与力量,依然能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浸润心灵,启迪成长。
结语:教育是一场温柔的牵手
郑秀英老师以生命为烛,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李玮心老师用爱与专业,为弱势孩子铺就希望的阶梯;林宝玉老师引经典为泉,灌溉着一颗颗等待发芽的心灵。她们的故事,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一个信念:教育不为筛选,只为培育生命,每一个孩子都应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在她们的实践中,一个共同的真理浮现:对于身处边缘的孩子而言,教师必须超越传统教师的角色。她们必须成为稳定的成年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以及那面能让孩子初次看见自身价值的镜子。
正如片中所说:“教育是一轮又一轮的耕耘,丰收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老师。”这是一场师生共同成长、生命互相成就的旅程。她们的工作并非只是一种另类选择,而是对一个痴迷于量化指标的体系的必要修正,提醒着我们:那些最深刻的教育成果——坚韧、共情与自我价值——无法被评级,只能被培育。在这场温柔的牵手中,教育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