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三章 - 多样的地形
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三章 - 多样的地形
马来西亚的地形与环境:综合简报
执行摘要
本简报综合分析了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自然资源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探讨了国家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战略要地,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枢纽,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商业通道。国家地形多样,山地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蒂蒂旺沙山脉为半岛脊梁、京那巴鲁山为全国最高峰的宏伟地貌。平原则是人口、工业和农业的集中地。
这种多样的地形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包括珍贵的森林木材、充沛的水能、适宜各类作物生长的土地以及独特的旅游景观。河流系统在供水、发电、交通和农业灌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是严峻的环境挑战,特别是人为活动(工业排污、滥伐森林、不当废弃物处理)导致的严重河流污染,以及因山坡过度开发和充沛降雨共同作用下频发的土崩灾害。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山坡维护、科学土地规划及公众教育等综合性措施,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
1. 地理位置与战略重要性
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赋予其独特的战略、经济和环境优势。
- 绝对位置:
- 地理坐标: 约位于东经100°至120°,北纬1°至7°之间。
- 国土构成: 由马来西亚半岛、砂拉越和沙巴组成,陆地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 洲际位置: 位于世界最大洲——亚洲的东南部。
- 相对位置与邻国:
- 马来西亚半岛: 北部与泰国接壤,南部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相望,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
- 砂拉越与沙巴: 位于婆罗洲北部,南部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省接壤,同时与文莱为邻。
- 战略价值:
- 交通枢纽: 地处马六甲海峡要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大动脉,也是世界航海与航空运输的枢纽。
- 经济桥梁: 优越的位置使其成为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桥梁,历史上就是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等国商人的贸易必经之地。
- 气候与环境优势:
- 热带气候: 靠近赤道,气候炎热,适合种植油棕、橡胶等热带农作物。
- 自然灾害豁免区: 地理位置使其免于地震、火山爆发及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侵袭,被誉为生活和度假的“热带乐土”。
2. 主要地形特征
马来西亚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体,沿海分布着平原。
2.1 山区
山地、丘陵和高原(海拔500米以上)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0%,是国家地形的主要特征。
- 马来西亚半岛:
- 地势: 整体呈现北高南低,山脉向南逐渐降低为丘陵。
- 主要山脉: 最长的山脉是蒂蒂旺沙山脉,被誉为“马来西亚半岛的脊梁”。其他主要山脉包括滨当山脉、克里当山脉和东部山脉等。
- 著名山峰: 大汉山(2187米)、哥布山(2183米)。
- 砂拉越与沙巴:
- 地势: 从内陆地区向沿海逐渐降低。
- 主要山脉: 砂拉越的卡普阿斯山脉、伊朗山脉、达玛阿布山脉构成了与印尼加里曼丹的天然国界。沙巴则有克洛克山脉。
- 著名山峰: 位于沙巴的京那巴鲁山(4095米)是马来西亚的最高峰。砂拉越的毛律山(2425米)也是著名高峰。
2.2 平原及海岸区
平原区海拔低于200米,地势平坦,是人口与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
- 主要平原:
- 吉打平原: 国内著名的稻米产区。
- 霹雳河下游平原
- 吉兰丹三角洲
- 拉让江三角洲
- 实加马河三角洲
- 海岸地貌:
- 海岸线地形多姿多彩,拥有众多岛屿、沙滩、海湾和岬角,构成了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
3. 地形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马来西亚的地形直接塑造了其经济结构、资源分布和聚落模式。
地形类型 | 经济与社会重要性 | 具体实例 |
山区 (山地/丘陵/高原) | 森林资源: 茂密的热带雨林是高价值硬木的供应地,用于家具和建筑。 | - |
水能资源: 河流发源地,上游水流湍急,利于建设水电站提供能源。 | 霹雳河上游的水坝是主要水电站。 | |
农业用地: 排水良好的丘陵适合种植橡胶和油棕;气候凉爽的高原适合种植茶叶、温带蔬果。 | 金马仑高原、昆达山。 | |
旅游资源: 独特的动植物生态、奇特的岩洞景观和凉爽的避暑胜地。 | 国家公园、砂拉越姆鲁洞、吉隆坡黑风洞、金马仑高原。 | |
平原 | 农业用地: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是水稻种植的理想区域。 | 吉打平原是我国“米仓”。 |
聚落与工业发展: 广阔平坦的土地有利于城市、工业区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 巴生谷流域是国家人口最集中的区域。 | |
海岸区 | 旅游资源: 洁白的沙滩、清澈的海水以及丰富的海洋生态吸引了大量游客。 | 波德申海边、西巴丹岛(潜水胜地)。 |
4. 水系资源及其利用
河流与湖泊是马来西亚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多重价值。
- 主要河流与湖泊:
- 最长河流: 拉让江(563公里),位于砂拉越。
- 半岛最长河流: 彭亨河(475公里)。
- 沙巴最长河流: 京那巴达岸河(560公里),是木材浮运的重要水道。
- 最大天然湖: 百乐湖 (Tasik Bera)。
- 最大人造湖: 肯逸湖 (Tasik Kenyir)。
- 河流的多重功能:
- 淡水资源: 提供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例如,姆达河通过灌溉计划为吉打平原的稻田供水。
- 水能资源: 河流上游可兴建水坝进行水力发电,如登嘉楼河的肯逸水坝。
- 水产资源: 河中的鱼虾是居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 内陆水运: 在砂拉越和沙巴的内陆地区,河流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如拉让江连接诗巫与内陆城镇加帛。
- 康乐资源: 为民众提供休闲和康乐活动的场所。
- 天然界线: 部分河流构成州界或国界,如哥乐河是马来西亚与泰国的分界线。
5. 主要环境挑战与对策
经济发展的同时,马来西亚也面临着由人为活动引发的严峻环境问题。
5.1 河流污染
河流污染是马来西亚一个严重且持续的问题,部分河流的污染状况甚至在加剧。
- 主要污染源:
- 工业废水: 工厂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 生活垃圾: 河岸居民将垃圾、废物及动物尸体等丢入河中。
- 森林砍伐: 滥伐森林导致地表裸露,大量沙泥在雨水冲刷下进入河道,造成河水浑浊和河道淤积。
- 农业污染: 雨水将农田中残留的农药冲入河流。
5.2 土崩灾害
土崩是马来西亚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成因分析:
- 人文因素: 在山坡上大规模砍伐森林、开发住宅区和修建道路,破坏了植被对土壤的固定作用。
- 自然因素: 马来西亚常年雨量充沛,雨水渗透导致土壤饱和,增加了山坡失稳的风险。
- 主要影响:
- 造成交通瘫痪、人命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 预防与应对策略:
- 维护山坡: 在山坡上种植植物以巩固土壤;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建造石堤和挡土墙加固斜坡。
- 加强监测: 对高风险山坡进行定期勘察,及时采取维修措施。
- 土地规划: 避免在土崩高风险区进行住宅和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发。
- 教育宣传: 提高公众对山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鼓励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