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六章 - 增长中的人口

 初中地理第一册 第六章 - 增长中的人口

马来西亚人口动态简报



执行摘要

本简报综合分析了马来西亚人口的关键动态,涵盖其分布特征、增长趋势及国内迁移模式。核心洞见如下:

  1.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人口高度集中于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岸平原、东海岸部分沿海地区以及砂拉越和沙巴的主要城市带。这些地区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及工商业发达而成为人口稠密区,其中巴生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全国最高。相比之下,内陆山区因开发困难、交通不便及经济落后而人口稀少。
  2. 独立后人口快速增长:自1957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人口增长了四倍,从约600万增至2005年的2600万。此增长主要归因于“自然增长率”的提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卫生与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有效控制了传染病并延长了国民寿命,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而出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推动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3. 经济与政策驱动国内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政策。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大量人口从乡村流向吉隆坡、槟城等经济发达城市。同时,在1980年代前后,政府为消除贫困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而推行土地开发计划(如彭亨州增卡三角项目),成功引导了乡村之间的人口迁移,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

1. 人口分布特征

马来西亚的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差异的显著影响,呈现出分布不均的格局。

1.1 人口稠密区及其成因

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产业活动发达的地区。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包括:

  • 马来西亚半岛西海岸:涵盖了主要的平原与丘陵区。
  • 马来西亚半岛东海岸:集中于吉兰丹、登嘉楼沿岸地带及关丹附近。
  • 东马主要城市带:包括砂拉越的古晋和沙巴的亚庇一带。

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聚集的主要原因包括:

  • 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
  • 经济活动活跃:工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

其中,巴生河流域因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移入,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

1.2 人口稀少区及其成因

内陆山区和沿海沼泽地带的人口普遍稀少。具体区域包括马来西亚半岛、砂拉越及沙巴的广阔内陆山地。

导致这些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障碍是:

  • 地理环境限制:热带雨林及山地广布,开发难度大。
  • 交通通达性差:交通系统不发达,与外界联系不便。
  • 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活动较少,经济水平落后。

1.3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定义为国家或地区每平方公里内平均居住的人口数量。

计算公式

人口密度 = 人口总数(人) / 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案例分析 (2005年数据): 通过比较砂拉越与马六甲的人口密度,可以清晰地看到区域差异。

州属 (State)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 (2005年)

计算后的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砂拉越 (Sarawak)

124,450

2,312,600

约 18.6

马六甲 (Malacca)

1,652

713,000

约 431.6

结论:马六甲的人口密度远大于砂拉越,反映了人口高度集中于面积较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象。

2. 人口增长动力与趋势

国民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马来西亚的人口总量在独立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2.1 历史增长轨迹

  • 1957年(独立之初):全国人口总数约为600多万。
  • 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达到2600万,相较于1957年增长了4倍。

2.2 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 人口增长 = (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 (移入人口 - 移出人口)

2.3 自然增长率分析

自然增长率是决定人口长期增长趋势的核心因素,其定义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额。

  • 独立前:当时卫生与医疗条件不佳,传染病(如疟疾)盛行。尽管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同样居高不下,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 独立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社会进步:
    • 卫生医疗改善:公共卫生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普及。
    • 生活水平提高:食物供应充足,国民营养状况改善。
    • 疾病得到控制: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治,国民平均寿命延长。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人口死亡率的逐渐下降,在出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率大幅提高,推动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2.4 核心概念定义

概念

定义

计算公式

出生率 (Birth Rate)

某地一年内平均每一千人中的出生人数。

(年出生总人数 / 年平均总人数) × 1000‰

死亡率 (Death Rate)

某地一年内平均每一千人中的死亡人数。

(年死亡总人数 / 年平均总人数) × 1000‰

自然增长率 (Natural Increase Rate)

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额。

出生率 - 死亡率

3. 国内人口迁移模式与动因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居民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迁入与迁出活动,主要包括乡村往城市、城市往乡村、城市之间以及乡村之间的四种流动形式。

3.1 核心驱动因素

马来西亚国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

  1. 经济因素:这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以及更优质的生活而迁移。在1970及1980年代,吉隆坡、槟城等城市因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谋生。
  2. 国策因素:政府政策在引导人口迁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80年代前后,为了消除贫困、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并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在经济欠发达的州属开辟了新的移民点,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乡村与乡村之间的人口迁移。

3.2 案例研究:彭亨州增卡三角 (Jengka Triangle)

增卡三角项目是联邦土地发展局(Felda)推行的一项成功的土地发展计划,是国策引导人口迁移的典型范例。

  • 项目地点:彭亨州中部。
  • 项目目标:开辟新的农耕地,安置移民,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 主要特点
    • 完善规划:提供完善的土地规划及基本设施,包括学校、住宅、民众会堂、公路、水电供应及农产品加工厂等。
    • 经济活动:迁移到此的居民大多从事油棕或橡胶的种植工作。
  • 项目成果:该土地计划成功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98印尼华人遭遇实录

华文独中教科书~高中华文各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