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捐款来者不拒?

图片
星洲日报2017.04.28 捐款来者不拒? 林德成     捐款可以具名或匿名,有者为善不欲人知,有者高调行善,像中国首善陈光标。以捐款助学为例,一些从事偏门生意者,一心只为莘莘学子教育着想,为免其身分引起纠纷会用无名氏或借他人身分捐献。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华教办得更好。毫无疑问,捐献必须出自内心,不沽名钓誉或宣扬自己施舍行为。丑闻缠身的张健近期铺张宣扬自己善心,在晚宴大派钱及迫不及待宣布捐款给独中数额,藉此善行为自己做行销。涉及金钱游戏的”大亨”突然说一心向善,乐施济贫,还筹办教育基金为了造福下一代,不知各位会买单吗?     独中接受张健捐款最激化的部分是捐款属于不义之财,古人云,不取不义之财。这几所独中饱受评议,网民留言大肆批判对方典当华教尊严及辜负先贤们的用心。出现这样的措辞完全可以理解,更大成分是顾及学生将来的价值判断,接受张健捐款是否变相认可金钱游戏的做法。假设对象换成博彩、香烟或啤酒公司,依旧会面对同样的价值判断吗?我想最大差别在于,众人认为这笔善款是金钱游戏受害者的血汗钱,接受了这笔善款就等同于有“洗钱”之嫌。     换位思考,全国61所独中,考虑到独中规模、地理位置、学生人数、附近居民人口影响了经费多寡。这几间受惠独中是否面临经费匮乏困境?当时这班负责人基于什么考量,特别是牵连学校声誉与对外公众形象,这几所独中为何甘冒詖华社唾弃责骂的风险去接受这笔捐款?     捐款是否来者不拒?事情没有绝对,在已知的现实情况下,如捐款者备受争议的背景,受益单位还要先考虑本身是否有足够条件去拒绝?以慈善团体为例,常年经费困顿,有时仅一两千令吉微薄的捐款,其负责人无论多累,也得疲于奔命出席各种晚宴领取款项,只为了补足下一个月的老人小孩医药费、伙食费,基于维持营运开支与道德原则上,真的非常难以要求他们去取舍、其次就要考虑声誉,倘若捐款者负面新闻缠身,纵使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捐款,是否值得在可能伤害单位名声及被利用的情况下,去接受这笔款项。有关团体只能谨慎斟酌,视情况再做决定。     我们无法揣测捐款者背后有何目的,但可以衡量受助后的改变与影响,不领这数万令吉捐款是否会造成重大办校危机?如今面临众人非议,这几间独中究竟要如何走下一步...

学府领款以伦理为原则

图片
星洲日报2017.04.28 学府领款以伦理为原则 何启良 金钱游戏的“解救普通人”(JJPTR)疑已崩盘,至今华人舆论(评论者、报章社论、专家)一致认为此乃邪道,不是投资、更不是投机,而是骗局,其实快速致富之类的金钱游戏在马来西亚风行已久,以不同的面目和形式出现,被控洗黑钱和非法收款活动时有所闻,却没有被政府取缔,只能说明政府执法之无能,而华人社会对此道乐此不疲,甚至趋之若鹜,只能说明市民文化的败落;此事急速发展,如今牵涉到这些组织捐款给独中而华教领款是否得当的议题。 金钱游戏组织(如张健珠宝、JJPTR等)有策略地把部分“盈余”捐献傲慈善,首先对象是华校,独中首当其冲。这些捐款华教该不该接受就成了议题了、既然断定基金乃来自不义之财,柔佛独中校长与董事会居然还理直气壮说是“正常拨款”,“名正言顺”,令人错愕。又说,只要不附带条件,但拿无妨,全然不自觉到金钱交易背后的伦理,全无格局可言。我不相信林连玉、沈慕羽、林晃升或胡万铎会说类似的话。华文教育办学理想至此完全消失于银弹之间,为华教一叹。 上世纪50年代英殖民政府欲改制华校,采用的就是银弹政策。接受政府津贴者纷纷改制,不接受津贴条件的,坚持华教堡垒,留下的是与日月同光的气节,教育几代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德意义。林连玉批骂汪永年,就是因为后者接受政府银弹政策而导致锺灵中学在1956年成为全国首间改制的华文中学,后来陈修信也不断以政府津贴为诱惑鼓吹华校改制。此历史事件值得重提,因为里面隐含了许多教训:钱不能乱拿,因为牵涉到千秋大业。 如今金钱游戏组织捐款给华教,(据说)是没有附带条件的,为什么还是不能接受?尤其是经济低迷的时刻,有人突然说“我捐献百万”给独中,主动送上门,不正是天下掉下来的礼物吗?不拿白不拿。诸君且慢,我们必须即时提醒,华教领款必须考虑几方面:第一,基金来源是什么?第二,对方动机是什么?第三,对华教的形象影响是什么?第四,如何向我们的孩子交代? 华校改制显然是个政治问题,但是津贴背后的争论却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而不是像现在“接到款项当天才知道捐款人是谁”这样的懵懂无知。50年代的华校岌岌可危,比现在更穷,但是穷得如此不屈,穷得如此受人尊重。林连玉瘦削的形象代表着不接受金钱诱惑而改制的华文...

柔和之道——读严元章的《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第 10 卷第 4 期 2012 年 10 月 柔和之道——读严元章的《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李孔文   王嘉毅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严元章 (1909—1996) ,广东四会人,马来西亚、新加坡华文教育家。他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专攻教育科,获金陵大学文学土、中山大学教育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土,师从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汉斯,博士论文题目为《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与政治因素比较中英两国的教育发展》,是对导师名著《比较教育:教育传统的研究》一书的发挥。严先生曾任四会中学校长、广州国光中学教务主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管训部主任、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系教授兼教务主任、马来亚槟城韩江中学教务主任、麻坡中化中学副校长、峇株华侨中学 ( 今之华仁中学 ) 校长、马来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育顾问、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院院长、学生福利委员会主席、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严先生从教 40 余年,致力于华文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热心于儿童教育工作和平民教育运动,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层面的华文教育以及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有建树。代表作《中国教育思想源流》在其前作《教育论》基础上发展而成,于主体论、宗旨论、材料论、方法论、体制论、师道论、效果论、本质论、观点论九个方面,即“严氏九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的柔道教育思想。 一、柔道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严先生从教治学勤勉自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为柔道,实为柔和之道,或称柔和主义。柔道教育是严先生的教育理想,体现了他毕生的教育追求。追溯其柔道教育思想,前后发展 40 年,与其生活经历相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内地发轫期。 1951 年以前,教育家严元章的学习、教育工作和社会活动主要在内地与英伦。“柔道教育”的提法在他的教育著述中早有端倪,可从 20 世纪 40 年代大陆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着手了解。 1946 年春,他在广州发表一篇教育论文,首次提出“培养”的教育本质论。“...

二次大战期间在麻坡附近战役的照片

图片
二次大战期间在麻坡附近战役的照片 1945-09-26. THE VILLAGE OF BAKRI ON THE MUAR ROAD. YONG PENG, JOHORE, MALAYA. 1945-09-26. THE YONG PENG BRIDGE LOOKING WEST TO MUAR. AFTER THE REMNANTS OF 2/19TH INFANTRY BATTALION AND 2/29TH INFANTRY BATTALION HAD CROSSED THE BRIDGE ON THE NIGHT OF 1942-01-23, IT WAS DESTROYED BY SAPPERS OF 2/30TH INFANTRY BATTALION. MUAR AREA, JOHORE, MALAYA. 1945-09-26. THE WRECKAGE OF AN AUSTRALIAN CONVOY LITTERING BOTH SIDES OF THE ROAD AT PARIT SULONG WHERE IT WAS DESTROYED DURING AN ENEMY AMBUSH. ON THE LEFT CAN BE SEEN SOME OF THE GEAR OF SOME 150 WOUNDED AUSTRALIAN AND INDIAN TROOPS WHO WERE MASSACRED BY THE ENEMY. MUAR AREA, JOHORE, MALAYA. 1945-09-26. THE ROAD AND OPEN AREA IN FRONT OF THE HIGH GROUND AT THE BUKIT PELANDOK DEFILE WHICH WAS HELD BY TROOPS OF THE 6TH NORFOLK BATTALION, BRITISH ARMY AND VACATED ON 1942-01-19. A two pounder Anti-Tank Gun of the 4th Anti-Tank Regiment, 8th Australian Division, AIF, directed by VX3887...

1940年代的峇株旧照片

图片
1940年代的峇株旧照片 1945-09-26. THE PARIT SULONG BRIDGE, FROM THE WEST BANK, LITTERED BY THE WRECKAGE OF AN AUSTRALIAN CONVOY DESTROYED DURING A JAPANESE AMBUSH. Exterior view of the front of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Batu Pahat, September 1941.  A rickshaw and an oxen-drawn cart, forms of transport in Batu Pahat.  A mobile food vendor near Batu Pahat.  Outdoor portrait of 2/30 Transport Platoon, Batu Pahat. The photograph was taken by Mah Lee, a Japanese spy, posing as a Chinese photographer. Mah Lee ran a photographic studio in Batu Pahat and Australian soldiers would visit the studio to have their photograph taken. Mah Lee would also visit the Australian camp at Batu Pahat, taking other Company and Platoon photographs, as well as other photographs of the camp, believed to be used by Japanese Intelligence as the camp was heavily bombed. Some Australian Prisoners of War (POWs) recognised Mah Lee who was now acting as an in...

少年肚痛送院惊人发现 孪生胎寄生腹内15年

图片
中国报 2016.05.25 少年肚痛送院惊人发现 孪生胎寄生腹内 15 年     ( 华玲 24 日讯 ) 从小肚子比常人肿大,但未进一步检查, 15 岁巫裔少年目前因为肚子异常疼痛而被送院,在经过检查后,方被揭发一名“孪生兄弟”竟一直寄生在其体内!     一名自称是少年姐姐的网友在面子书上发帖指出,其弟弟目前已经完成手术,将孪生寄生体栘出。     她说,让人最惊讶的是,该孪生胎并非死胎,除了有成型的手脚和生殖器官,还长有头发。     消息指出,该 15 岁少年自小肚子就特别肿大,与一般孩子不一样,因此家人曾经带他到医院问诊,然而当时医生认为病人没疼痛的情况,也没有进一步检查。     该消息人士指出,沙里尔在 10 岁时,开始热衷于足球和其他体育运动,而腹部肿大的现象也没构成影响,食量也比其他孩子来得更大。     他说,随着少年继续长大,肚子日益肿大,至少年升读中学时,他因为无法掩饰其异于常人的体态,也会感到害羞。     日前,沙里尔的肚子异常疼痛,无法吞咽,所有吃下去的食物都呕吐出来,其父亲为纾缓少年的痛楚,在他饭前和睡觉前都为其按摩。     直至少年疼痛久久未能舒缓,家人最终将他送院治疗,医生检查后,认为事态严重,必须即刻动手术切除寄生胎。     据了解,类似的个案并非首次发生,既此前在北印度,医生曾经在一名 18 岁少年的体内,取出已经长出头发及牙齿的寄生胎。

鞭打8岁女童认罪 安亲班院长监1天罚500

图片
中国报 2016.05.25 鞭打 8 岁女童认罪 安亲班院长监 1 天罚 500     ( 马六甲 24 日讯 ) 安亲班院长兼老师鞭打 8 岁女童案,院长于今日被控上法庭时直认不讳,遭判坐牢 1 天及罚款 500 令吉。     现年 37 岁的蔡洁思 ( 译音 ) 在聆听控状后,在法官莫哈末阿斯里面前俯首认罪。     被告是于今年 4 月 12 日约下午 2 时在州内补习中心内,鞭打 8 岁女童的手部及脚部,导致受害者遍体鳞伤,因而抵触刑事法典第 323 条文。     被告代表律师莫哈末费查在求情时说,被告承认罪行,为法庭省下时间,而被告目前需供养年迈双亲及患病的弟弟,因此要求轻判。     他说,被告在事发后遭警方扣留 24 小时,并已悔改。     莫哈末阿斯里说,身为教育工作者及经营 10 年安亲班的院长,被告不应鞭打学生。     他说,法庭以受害者的伤势作为考虑,而教育工作者更不应以暴力方式教育学生。     因此,法官判决被告坐牢 1 天及罚款 500 令吉,若无法缴付罚款,必须以坐牢 3 个月取代。     法官也希望此判决作为提醒被告及公众,以免此事重演。     负责主控此案的罗斯里拉希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