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忆文律己故留隍同乡丘立明先生

图片
忆文律己故留隍同乡丘立明先生 文律:冯景云 丘立明先生遗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半岛沦陷,日寇扑向星岛时,文律惨遭其路过的先头部队蹂躏。 在日寇抵步前,文律近郊突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据说是英军放置于三条港的地雷爆炸,文律居民早已听闻日军的残暴,加上日军杀到的谣言四起,居民早巳惶恐不安,经此一声巨响,全镇居民无不魂飞魄散,赶忙收拾细软,扶老携幼,四下到乡间僻处避难,片刻之间,整个文律镇成了空城。 故丘立明先生自有一艘小船,赶忙带一家大小及一些随身财物,由水路到巴力马九同乡丘让赐的居所避难。 此后数日,暴民趁敌军未到,而人去楼空之际,破门抢劫,立明在同乡友人协助下,数度冒险回到镇上的店里取回一些暴民抢剩下的货物。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日军终于杀到文律。 日军情报部早已知晓文律有抗日组织。如:筹款救国的筹赈会分会,到全马各地宣传抵制日货的队伍,学生逐月演街头戏,暴露日军的暴行以唤起民众团结,解囊救国的热忱等。日军对这些活动早已痛恨在心,只待来日算账,那知来到文律,全镇竟空无一人,一时怒不可遏,遂令奸细引路,四出到村郊抓人,不论男女老幼,见到的都不能幸免,当日本军还未到巴力马九时,立明先生嘱咐一家大小到草丛中躲避,大家劝他一起逃命,他坚持说自会见机行事,到了下午有马来人到匿藏处通报,立明已被日本兵带走。 日军将抓到的居民先后押到镇上,先集中在巴刹的围篱里,到傍晚逮捕行动结束时,共已抓了一千两百多人,在首长一声令下,分批被驱赶到码头或马来学校后面草场等地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同乡立明先生也一同殉难。 故丘立明先生 ( 字娘炳 ) 为丰顺留隍区人,年青时为摆脱家乡穷因的生活,遂到当时称为暹罗的泰国谋生,在逻京曼谷住了几年,因不得志,乃束装到马来半岛来,他先在柔佛的文律落脚,看到这个正在发展的小镇,乡区出产多种农作物,如:槟榔、橡胶、椰子、香蕉、咖啡等,小园主多为华人,他们散居于乡间村落,雇用土著劳作,也兼做收购土产的生意,立明看到这是个小资本就可经营生意的地方,遂决定住下来。 立明具有刻苦耐劳和节俭等美德,不出数年,就略有所成,于是先在镇上置业,扩展生意,又将生意上赚到的钱,收购一小块一小块的小园丘,先生见事业已有基础,便去函唐山家乡,嘱妻子、长女秀梅及侄儿炎河南来。 ...

记马来半岛被日军占领时一千三百余名华裔同胞惨遭日军屠刹实况

图片
记马来半岛被日军占领时 一千三百余名华裔同胞惨遭日军屠刹实况 文律八十四岁 冯景云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来亚半岛失陷,被日本军占领为期三年八个月,柔佛文律当时亦遭蹂躏。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文律随着新加坡被攻陷后亦跟着失守。文律一带的华侨,在日军到达前,便已四出逃散,躲身於巴力吉打、巴力毛实达及冰岸港一带,当日军开入文律市区,知道了华侨当时躲藏在上述地点后,便四出捕人,不论男妇老幼,凡被发现者都被逮捕,并将他们运回市区,男的被囚禁在巴杀及乐育小学内,妇女与小孩则被囚禁在生新小学与巫文女校。     是日晚上天昏地暗,皓月无光,万籁寂寂,如同死域,阴风吹来,鬼魂黑黑,凄风苦雨,连绵不绝,被捕的一千二百馀男妇老幼全身湿透。男的被日军用绳索缚着,妇女被兽军奸淫,然后押到文律码头上,用机构枪扫射,孩子们一律用刺刀刺毙抛弃河中。所有被捕者都在一夜之间屠杀净尽。河边尸体堆积如山,河水亦被鲜血染成红色,文律河变成红河,惨状不忍卒睹,诚所谓凄惨绝伦。     文律市区经过此次大屠杀后,日军下令躲藏在文律森林之华侨,必须返回文律码头河上收尸,不然一律再加屠杀,那时文律华侨走头无路已成惊弓之鸟,加上一些土奸引路,实在无法避藏及逃跑。因此在不得已之下,只好战战兢兢服从军酋的命令,返回文律收尸及居住。所有殉难者的尸体,经数日雨淋日晒后,已肿胀得面目全非,再也认不出其本来面目了,加上蚊蝇附体,臭味难闻,死在河中者,皆用绳索缚尸将之拉到河边开窟埋葬。死在陆地者,则以数十人叠葬一穴,因当时工作人员厥乏,尸体肿胀难以搬运,便只好草草埋葬,了却死者入土为安之心意。     在该次大屠杀事件中,文律中华商会董事暨社团代表死难者四五十人,在日军尚未到文律时,文律中华商会董事与各社团理事联席会议,筹备欢迎日军司令官莅临,其用意乃欲表示华侨之亲善。可是日军在未临文律前却已探悉,文律区华裔早日有组织祖国难民委员会以及中国抗日后援会。筹集巨款,汇回中国以抵抗日军,文律中华商会在中国对日抗战时期,确实行征收土产捐及华侨乐捐,汇集巨款,汇回中国,增强抗日力量,抵抗...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概略 木马 前言   对于马来西亚华人的研究,长久以来就是国内外学者所积极从事的一个学术领域;它属于在研究整体马来西亚的其中一个部份。早期对华人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大部份是出自于殖民政府官员或外国学者,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不可忽视的。至于华人学者(包括新、马、港、台与大陆)方面则迟至二次大战后才陆续有研究成果出来,本文是笔者以这两年来断断续续收集的一些资料做为基础整理而成。   在独立前, 一些英殖民地官员如巴素博士( V.PURCELL )、毕麒麟(PICKERING )、布莱特( W.BLYTHE )等都有些从事一些华人的研究工作。1877年11月4日,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成立,隔年出版其学报,以供海峡殖民地官员及学者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刊物之一。1923年,这份刊物更名为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学报,至今仍未停刊。其内容多为华人的研究论文,研究领域包括华人私会党、地名街名的来源、人物传记以及早期华人移民社会面貌等;是研究早期华人移民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次大战期间,大陆的沦陷而使得一批大陆学者逃到南洋一带,这些学者包括许云樵、张礼千、郁达夫等人,并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学会,推动南洋的研究工作,并且由许云樵主编出版的南洋学报,这批学者在研究时多利用中国史籍资料来考证东南亚的古代史和华人史;可惜的是,这些学者较少亲自动手去发掘一些“第一手”的资料。       以下,笔者尝试分几个领域来谈这些研究成果。 华人私会党   华人私会党源于何时, 并无资料可查。 1799年,槟榔屿的纽波尔德(T.J.NEWBOLD)在其所著“马六甲海峡英国殖民地的政治和统计概况”(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 COUNT OF THE RITISH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S OF MALAKA,2 VOLUMES, 1839)一书中,最早注意到华人私会党在海峡殖民地的活动。其次是德国传教士米怜(DR.W.MILNE)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报(TRANSACTION OF THERO YAL ASIATIC SOCIETY, 1827)中, 叙述 1818 年马六甲的一名私会党头目受嫌涉及一宗暗杀事件。 至于新加坡方面,莱佛士(RAFFLES)...

马来西亚(1969.5.13)种族暴乱内幕

马来西亚(1969.5.13)种族暴乱内幕   --本报特约路透社专栏 摘自《联合报》 民国58年5月28日  那一晚上突然发生的丑恶的暴乱、残杀、纵火和掠夺,使历时有十二年之的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和种族和谐的形象之粉碎。  马来西亚的这次悲剧,是在这个国家于五月十日举行大选之后两天内发生的。 种族紧张关系   在占人口多数的马来人和三百五十万华人(其数目几乎与马来人相等)之间的种族的紧张情势,甚至和占少数的印度人方面,早就随时可达到表面化冲突的程度。   然而,六十岁的总理东姑.拉曼却一再大吹大擂的说,他所领导的执政的大马联盟党握有制止这种紧张不和的情势的对策。   可是,恐怖的冲突终于大选的第二天--周二的晚上爆发了,截至现在为止,已有数以百计的人丧失了生命,上千的家庭遭受破坏,这个年青的国家必须重建它的社会。   这次悲剧的不幸中的大幸的情形是,在全国大部份和大多数的人民尚能保持平静,没有卷入漩涡中,而构成人口中的两大种族也都还能自制,不曾火上加油。   但是,新的发展却在华人当中造成了显著的不安,他们怀疑,由于他们的牺牲,马来人的怨恚和不满是否仍没有得到抚慰。 引起盟国不安   同样的在马来西亚的盟国中也引起不安,这些国定包括澳洲、纽西兰和英国,它们原来相信马来西亚是一个安定的、多种族的社会,因而它们对马来西亚有防卫上的承诺。他们将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密切地注视着副总理拉萨克和他所领导的国家行动委员会的作为,看他在完成了恢复法律和秩序的首要工作后,还会做些什么。   问题是:民主政治能否恢复,或如新任内政部长伊斯迈在一次广播中所说的,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已经死亡。另一问题是:构成这个国家人口中的两大种族能否捐弃嫌隙,趋于种族之间的和谐。   在冲突发生后,现政府指责共党恐怖份子和黑社会份子乘机煽动。   但所有的观察家都同意一种看法,即当前情势并不是那么单纯;他们并检讨这次大选,以寻找这次不幸事件的肇因。 大选的发展   当竞选运动展开之初,这两大种族中就有很多人明显的表示怀疑东姑拉曼所宣称的话,他当时说,只有他所领导的大马联盟党--一个由三个种族代表所组成的联合政府--才能维持马来西亚的和平局面。   在一方面,代表东姑拉曼本人所领导的马来亚统一组织(所谓巫统)参加联合政府的很多人,都觉得他们的权...

知识与权力的共犯关系----论马来知识社群的文化现象

知识与权力的共犯关系----论马来知识社群的文化现象 曾庆豹 巫统党选之前,各大报争相讨论“新马来人”这概念,华文报也努力转译刊出。知识在此政治现实中发挥了革命性的颠覆功能,成功的营造某种有利的气势,从封建社会的宗法政治(嘉化的象征:德高望重)过渡到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安华等人的象征:青年才俊)。 这次结构性的转化是一项“典范革命”(Poradigmatic revolution ),“新马来人”赋予了理论的依据,而象征着“学术”、“中立”的马来知识社群在其中扮演了极重要的思想任务。 这股文化现象连华社也频频感到惊讶,不断追问:马来知识精英受过社会科学训练的究竟有多少?的确,马来知识精英早已形成一股可观的力量,在训练有素的情形下,肯定在未来国家权力整体的运作中,关系着其中的变化因素。然而,问题不在于这群马来知识精英究竟会形成怎样的影响。问题应该是,究竟我们是如何揭露知识社群与权力机构的反馈逻辑?知识如何形成赤祼祼的权力宰制?一言以敝之,知识与权力有没有“共犯”之嫌? 毫无疑问的,知识的宰制( dominat- ion )是一种非暴力的掩护,也就说,知识暗念着权力的结构性运作,配合着国家机器采取“软性”、隐藏式的操控。表面上看来,知识是中立的,再加上“学术”的旗号,更是合理地辩护自身假定的意识型态;所以,所谓“客观”果真的是毫不预设立场吗?这显然是值得怀疑的。尤其当知识在权力核心的地带运作时,往往构成对权力的保护或挑战,一般在国家机构任学术人员和大学任教席的,很少不涉入某个权力组织来进行学术研究的。 知识一方面可以反映实在,但也可以进行欺骗。在德国纳粹的时代,许多大学教授和专家的研究,无不合理化的辩护希特勒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想,也处处寻找诋毁犹太人的所谓“证据”,他们的方式也是“学术”的。可以这么说,知识一定关系到权力的问题,它不是赞成就是反对,都涉及到权力,如做研究需要经费,为保护不失去教职,不能有偏极性的反对言论,进入主流构成影响,等等。所以,知识无处不在权力的结构中运作。好一点,知识变成商品贩卖下的交换,坏一点,就沦成为某种意识型态宰制的服务工具。 知识份子是一个没有“生产工具”的群体,本质上,他们并不属于任何阶级,因为他们的活动并不明显代表那一层的利益关系。换言之,知识份子往往只能依附于某个团体,而在国家机器的权力无孔不入的情况下,他们往...

新经济政策和马来公司状况

新经济政策和马来公司状况 《马来西亚前锋报》社论 ●陈妙华(节译)   国家经济行动理事会会长达因日前说非土著可以购买有问题土著公司的谈话,令许多人吃惊。其实,在这之前达因已曾在一份区域杂志的访谈中提到这问题。   他的声明已得到首相马哈迪医生的证实。   这措施必将引起争议,因为它对国家和马来人具有重大意义。巫统青年团马上作出反应,认为它不明智,应该重新检讨。   马来人和马来商家当然对此感到不安。他们将认为政府通过新经济政策协助马来商人的魔术棒即将被收回。政府将会准许非土著企业家接管有问题土著企业家的股权,消除掉新经济政策下土著企业家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这样的措施,政府确实会被指不再热心照顾马来人在商业上的利益。国家领袖甚至会被指背叛了一直以来受保护的马来企业利益。更糟的是,政府将被指为了解决现时的难题,不惜代价让一切合法化。   但我们相信,即使政府不能实行挽救马来企业家的政策,它也会采用各种可行策略,保护马来人的长远利益。它必然不会看着新经济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就那样被毁掉。   有了首相的保证,说那只是临时措施,马来人大概可以放心了。而且,面对那么大的难题,与其让一些马来公司倒闭,不如让有能力者把它救活过来。   现实生活中,有时侯我们必须采取实用态度。如果有得选择,我们相信政府必定会帮助有问题的人。可是现在国家经济情况这么困难,政府不可能那样做。与其让那些公司落到外人手里,不如让马来西亚公民自己买起来。最少它也还是属于我们自己。它的一切利益仍然会留在国内,而不会外流。   当然这不会是走后门,如收归国有再转给马来人,而是通过市场模式,这样才能让马来企业家更受尊重。   而且马来商人早已被提醒过,新经济政策不可能永远维持,它迟早是会被取消的。马来商人应该已作好准备,以应付现今这样的“雨季”。受保护太久只会让人越来越臃肿而不再进取。   今日的现实的确是苦涩的,但它也许是苦口良药。

大马青年应有的意识、责任与信念

大马青年应有的意识、责任与信念 曾庆豹 一、前言 一个民族、国家、社会的未来如何,深深关系到其青年在当下的时代所扮演的角色。现在年轻人对自己的认定与意识是相当的模糊与薄弱的,处处展现着一种“脱序”的现象,任何生活周遭的事物都采漠不关心的态度,什么政治、经济、社会、道德的事务是离我们那么的远,唯一兴趣的是看几场电影,听上几首摇滚乐曲。 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判断也逐次堕落与恶化。我们热切期待青年中的弥撒亚(Messiah)出现,重新竖立起正确的意识与青任。基本上,我们认清今天的大马青年也同样陷入如此窠臼,各种的现象都象征着这种可怕的信息。我们热切的关心我们的信念与处境,因为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信念又是那么的根本,先于处境,且优于处境。本文试图环绕着对“信念”的诠释,从而道明所站之“处境”,企以建构这一代大马青年应有的意识与责任。 本文首先从对历史意识的强调,以说明青年如何溶入其历史传统与背景,活在历史之中,且肯定其在青年的意识与责任中的重要性与优先性,因为一切尔后的说明都扣紧着这个信念;第二部说明大马青年的知识阶层如何与其社会建立起“亘动”的关系,即“超然”又“内在”,以“临在”的方式契入社会,同时又与之采取距离,随时批判社会;第三部份指明为“意义”奉献的崇高价值,融入儒家的人生观,建立起一种极具正性的价值观;第四部份则采取批判的态度,企图解构(Desonstruction)现有之错误价值信念,从而“解除魔咒”,以开出其背后应有的价值信念。 这里必须补充说明的是,本文的对象为大马青年,包括知识阶层与社会青年,普遍涉及到各个不同教育背景与领域之学子。另外,本文更深切的针对在台的同学,企图使在台同学在大学四年中有所自觉。基本上,作者视个人为廷续性与整体性的,青年的时代又扣紧着幼年、少年、青少年、成年以至老年而有所观照。 二、历史意识与责任 吾人曾撰<雏型与开展──论历史意识的建立及其内容>一文,检讨过历史意识的重要性及双重与双轨的历史意识之具体内容。(注一)本文重申这观点之确切性,不厌其烦的重述之,并注入新的内容,祈附于更周严之面貌。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意识到人存在历史性,人必须在历史中始能开展出自身的存在意义。每个人,每个社会皆隶属于一个传统。承接传统是使人能顶立于天地之间,了解自己并了解世界的唯一凭藉。(注二)现象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