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总论
中国思想总论 严元章 第一章中中国思想的源流 第一节中中国思想的起家 研究中国思想,便是研究中国人的思想;研究中国人的思想,由谁的思想说起呢? 要从黄帝、神农、乃至伏羲说起,固然大有问题;而认为“只可从老子孔子说起”(注一),并不见得就没有问题。如果从那“三皇”说起,便得不到“正经”的支持;这样“无书为证”,显然是站不住的。可是,如果只是从老子孔子说起,暂时不去问谁先谁后,那么总是把远古老祖宗的思想否定了;那样的“截断众流”(注二),却是把中国思想的源头斩断,百家言变成无源之言。这种说法是很不智的。 中国人的思想,照讲,该和中国人的生活,是一样的源远而流长;由此,中国思想的发展,该是早在老子孔子之前,我们大可以如此推想。这样,讲中国思想,就不该只是由老子孔子讲起,可说是毫无疑问。当然,我绝不是勉强往远古推得太早,就算推到黄帝身上,也是不智的。不过,在那古中国的远近之间,去访查中国思想的原始代表人,而找到“五帝”后二帝的尧舜,我以为并没有什么不对。 要说中国思想的发展,不可以不说出明显的来源,而只是从老子孔子说起;这就相当于半路开讲,摸不到头绪。但明显的来源,必须有书为证;我所以要请出尧舜来,也正因为“有书为证”。那为证的书,当然是属于“正经”的《尚书》。 有人以为《尚书》或是儒家造出的‘托古改制’的书,或是古代歌功颂德的官书;无论如何,没有史料的价值”(注三)。 在“或是”“或是”的怀疑之后,竟然会下一个“无论如何”的判断,这“无论如何”是不能够服人的。《尚书》的内容,固然有官样文章,也有许多神话;可是,这样就把整体《尚书》看作没有史料价值,那是当年的学者“疑古”过度的毛病。 《尚书》是有史料价值的,但有史料价值并不等于有信史价值,所以当然不可“尽信”;然而,至少总有传说价值,不该一笔勾销。就《尚书》里的尧舜说,我们至少可以承认,他们是传说中的远古老祖宗;对于那两位老祖宗,孔子是承认的,孟子更是承认的──他们对于《尚书》,也都是承认的。在二千多年后的后人,却全不承认,又提不出有力的论证。这只是“疑古”过度的随意否认。 司马迁讲古中国的历史,虽然从黄帝讲起;但他也认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同时,他又指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注四)。可见到了司马迁,还是承认《尚书》的记录;而且,照他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