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轮船难历史钩沉
太平轮船难历史钩沉 童清峰 六十年前国府大撤退,太平轮载上千人自沪赴台避难,结果因撞船而沉入海底,千人罹难,仅三十六人生还。张典婉新书《太平轮一九四九》还原历史,追溯被遗忘的往事。 在动荡的年代,「太平」是人们最大的渴求,偏偏又是最遥不可及的。六十年前国共内战,国军大撤退,「太平轮」载着上千人到台湾避难,没想到一场船难,一辈子也踏不上福尔摩沙的港湾。 民进党时代,曾发起「寻找太平轮」运动,希望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当年参与这项工作的资深记者张典婉花了六年时间,采访了船难生还者、遗腹女、船公司员工后代等,写成了《太平轮一九四九》(商业周刊出版社),书中还原了太平轮的时代背景、生还者自述、受难家属的家族故事、以及曾经乘坐太平轮的纪实追忆,重新勾起此一大时代中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 太平轮被喻为「东方铁达尼号」,所造成的伤亡人数逾千,当时媒体形容是世纪大惨案,包括赴台为国立音乐院寻觅校地的音乐家吴伯超、前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国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之父、台湾清真寺创办人常子春的家人、袁世凯之孙袁家艺,还有香港已故女首富龚如心的父亲等,因来台洽公,均不幸葬身海底。 太平轮是二次大战期间作为运输功能的客货轮,载重量两千零五十吨,定期航行于上海、基隆间,船上旅客多半是来往两岸的商贾、眷属、游客、转进台湾的公务员等,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船只载重量大、定期航行两岸的太平轮,在战时就成了逃难船。 当时战况吃紧,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情势对国府不利,纷纷作好逃难准备,这种局面在四九年初国府兵败如山倒时更加明显。是年一月二十七日正逢农历小年夜,一波波人潮涌向黄浦江头,多数人没有过年的兴奋,因一票难求,很多人是用金条换取舱位或靠关系挤上早已客满的太平轮,希望到台湾与家人团聚,该船原预计下午二时出发,因故延至四时二十分才启航。 根据记载,太平轮原本有效票是五百多张,但当天实际上船旅客远超过千人以上,另载有沉重货物,包括六百吨钢材、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一百多吨、中央银行重要文件十八箱、国民党档案、迪化街订购的南北货等。 当天海象极佳,无风、无雨、也无雾,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基隆途中,夜幕笼罩了整个大海,为躲避宵禁,没开航行灯,晚间十一时四十五分在舟山群岛海域,浙东海面东经一二二度三十分,北纬三十度三十分,也就是在白节山与白洋山、三星山之间的三角航线,爆发了这场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