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清代民间信仰画:三教合一的众神世界

图片
  清代民间信仰画:三教合一的众神世界 这幅清代民间宗教绘画,是典型的 “多神合祀”图像 。画面呈金字塔式构图,中央主神居中端坐,四周层层环绕着佛、道、儒三教人物,以及民间熟悉的福神、寿星、判官、护法力士等。尊卑分明,慈悲与威严并存,象征着百姓心目中的宇宙秩序。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类绘画多见于 清末至民国时期 。当时国势衰弱、战乱频仍,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普通百姓在动荡中渴望安定。于是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神通与儒家的伦理秩序逐渐融合,形成了民间“众神共治”的信仰体系。这种融合并非精英思想的产物,而是社会底层百姓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寄托。 艺术上,这类画常采用工笔细描,色彩鲜艳而庄重,既保留了宗教图像的神圣感,又带有年画的装饰性。随着木版印刷与市集交易的发展,类似的宗教画像在城乡广泛流传,成为家庭神龛、庙宇厅堂中的常见供奉。它们既是祈福消灾的工具,也具有教育子孙 孝顺守礼、勤俭向善 的社会功能。 可以说,这一幅画不仅是宗教供奉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它折射出清末民国时期百姓的社会心理:在乱世中,他们通过三教合一、多神合祀的信仰,寄托了对庇佑、安宁与希望的追求。 🖼️ 一幅画,就是一个时代的信仰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宗教如何与文化、社会生活紧密交织。

《鞋匠》图像的社会文化解读

图片
  《鞋匠》图像的社会文化解读 这幅题为《A Shoemaker》(鞋匠)的绘画出自英国画家 Mortimer Menpes(1855–1938) 之手,最初发表于 1909 年伦敦 Adam and Charles Black 出版的画册《China》中。该书文字由英国殖民官员 Sir Henry Arthur Blake 撰写,图画由 Menpes 提供。画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清末中国的风土人情展示给西方社会。这幅《鞋匠》既是一幅写实画作,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观照的历史产物。 画面描绘了一位年长的中国鞋匠,他衣着朴素,神情专注地低头劳作。布满皱纹的面庞和布衣,呈现出底层劳动者的真实形象。背景极为简洁,凸显出主体的存在感,使观者直面这位普通手工艺人的生活状态。若从社会文化角度解读,这幅画作不仅仅展现了个体的形象,更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多重现实。 首先,画作揭示了 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在传统中国社会,“士农工商”的观念长期存在。鞋匠作为手工业者,常常处于社会结构的底部,既无土地可依,又无科举出身之机。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往往不稳定,依靠一门手艺维生。画面中老人年老仍劳作,恰恰反映了普通百姓缺乏社会保障的处境。这一形象不仅是个人的写照,更折射了清末民初广大劳动群体的生存困境。 其次,这幅画表现了 手工技艺与生计的紧密关系 。鞋匠的双手紧握工具与鞋料,象征着他赖以生存的全部依靠。在机器化生产逐渐兴起的时代,传统手工业者依然是城乡经济的重要支撑。这幅画强调了工匠对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贡献,同时也提醒人们关注这种手艺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的式微与消亡。 从文化层面来看,这幅插图具有明显的 西方观察视角 。Mortimer Menpes 是维多利亚与爱德华时期的画家,以旅行写生闻名。他的《China》画册,配合 Sir Henry Arthur Blake 的文字,面向西方社会展示中国的风土与人物。在书中,Blake 曾写道:“... in another the shoemaker or the hatter ply their more homely trade.”(另有制鞋匠与制帽匠在操持他们更为平凡的营生。)这类文字与插图相辅相成,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记录,也带有“异域风情”的意味。换言之,《鞋匠》既有纪实性,又反映了西方东方主义的文化想象。 再者,...

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

图片
  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   本书 概述了中国古代地理与人类活动的历史 ,特别是 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 的演变。它们 详细考察了古代人类选择居住地的考量 ,例如靠近水源以获取饮用和捕鱼便利,并 探讨了随着人口增长和技术发展,居住区如何从河岸高地逐渐扩展 。文本还 深入分析了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 ,包括河流改道、湖泊沼泽的消退,以及 植被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这些资料 展现了先民如何利用并改造自然环境 ,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规划和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的开凿)来 优化生活和生产,为后续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   《中国史地论稿(河山集)》是史念海教授的一部历史地理论文集,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多篇研究成果,并附带一篇作于 1945 年的旧作《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 。本书旨在 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环境的利用与改造 ,为读者理解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地理视角。书末还附有各类地图,如 “ 关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 、 “ 战国时代经济都会图 ” 等,以直观地展现研究区域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一、早期人类的聚落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书中详细考察了 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及其聚落分布的规律 。史念海教授指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遗迹日益繁多。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地时, 对水源的依赖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周口店的中国猿人、山顶洞人,还是河套人,其居地都靠近河流、湖泊或泉水。除了饮水方便,河谷地区林木茂盛、禽兽繁多,为狩猎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河谷中的冲积层土壤肥沃疏松,为 古代农业的经营 提供了优越条件,这在新石器时代尤为明显。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甚至会选择在河流交会处或河流弯曲的三角地带定居,以方便交通和交换。新石器时代,一些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已达到很高程度,遗址密度与现代村落相似。特别是在关中平原,渭水和泾水及其支流两岸的冲积面和原上,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稠密,显示出当地肥沃的土地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还掌握了河水涨落规律,从高处逐渐迁徙到低处,并发展了凿井技术以深入原的内部。 二、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与农业发展 关中地区作为历代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其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的利用改造是本书的重要...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图片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台湾岁时纪》 主要介绍台湾的传统民俗节日与二十四节气。 内容涵盖了从立春到冬至的各个时节, 详细阐述了每个节气所对应的农事活动、民间习俗、神明诞辰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神话传说。 此外,它还 探讨了这些习俗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变迁,以及部分节庆活动在台湾各地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深层文化意义。 文本还 收录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和歌谣,并特别强调了这些传统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 《台湾岁时记:二十四节气与常民文化》由陈正之先生撰述,并由台湾省政府新闻处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出版。这本书被列为文化丛书,旨在倡导良风美俗,并介绍台湾多采多姿的乡土民俗节庆,使民众认识其蕴涵的意义与美好。 作者与创作精神 本书作者陈正之(笔名田壮),生于民国二十六年,是台湾省台中县人,现任台湾区域发展研究院台湾乡土文化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员。他从事台湾乡土文化采访已十一年,并已出版六部作品。陈先生以「用脚走出来,用爱写出来」的精神,利用公余时间走遍台湾山海,采访民俗活动、摄影记录,并以感性的笔触撰述,其写作精神令人感佩。他不仅透过文字,还曾在中广公司第二调频闽南语广播网每周播出「岁时节庆」节目,并担任「文化到寺庙:解读一座庙 — 寺庙装饰工艺赏析」等多场讲座的主讲人,积极推广乡土文化。 内容特色与架构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岁时节庆」及「传统习俗」等常民生活文化为主轴,并穿插了丰富的节气、节庆俗谚及俚谣,读来生动有趣。全书附有百余幅图片,并邀请乡土画家王瀬先生绘制插画、书法家黄三先生题字,益增本书的整体美感。 全书内容依照一年的时序,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来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多采多姿的常民文化。它详尽地阐述了每个节气的由来、相关的农业活动、气候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民俗节庆和仪式。例如,「正月正,牵新娘,出大厅」这首充满乡土风味的「岁时歌」,描述了农业社会简朴的生活文化,作者不仅收录,还详细解释了其背后的意义和不同唱法。 核心思想与文化传承 本书强调,台湾的岁时节庆大多源自闽南地区,甚至可上溯至河洛古中原,经先民移居台湾三、四百年,在时空交互影响下,形成了独具台湾乡土特色的常民生活文化。 对于「二十四节气」,书中指出它是中国先民累积长期农事经验所...

台北城的故事

图片
  台北城的故事   本书 深入介绍了台北市多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和发展 。文本从 万华区的古老街区、夜市文化 开始,接着 探讨了大同区的历史渊源、传统产业和宗教信仰 。随后,数据转向 士林区,介绍了其多样化的地理环境、特色产业以及教育和自然景观 。最后,文章着重 分析了中山区从清代至今的文化变迁,包括其商业发展、异国文化影响以及宗教场所 ,并简要提及了 大安区作为文教中心和宗教汇聚地的特色 。整体而言,这些资料 以丰富的故事和细节,描绘了台北各区域独特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变迁 。   《台北城的故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著作,由 赵莒玲 撰写,并由台北市政府新闻处编印。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而是旨在通过讲述一个个 尘封已久、即将被现代人遗忘的陈年旧事 ,来展现台北城两三百年来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书的 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方式 ,它将台北市各个行政区视为一个个充满故事的文化单元,带领读者 从北到南,依循着历史文化轨迹 ,深入探索台北的真实面貌。全书覆盖了万华、大同、中山、大安、士林、北投、松山、信义、文山、南港、内湖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发展历程。 以下是书中几个行政区所讲述的精彩故事: 万华区 :被视为 台北市最古老的区域 。本书从西门町的 “ 电影街 ” 文化和日本人意外创造的 “ 摊棚文化 ” 讲起,揭示其在日据时期形成浓厚东洋气息的商业繁华。万华还承载着 古早的艋舺文化,以 “ 三多 ” 闻名,即 寺庙多、摊贩多、特种行业多 。龙山寺作为民众信仰中心,串联起丰富的文化组合。书中还提及了双园区从茉莉花田到麻竹笋,再到如今 印刷业和成衣业 的发展,以及青年公园南机场 国宅与眷村文化 的演进。 大同区 :作为台北市第二古老的区域,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 大龙峒的同安人垦殖 ,保安宫至今仍是信仰与集会中心。书中通过 陈维英家族 “ 五步一秀,十步一举 ” 的文风盛况和与板桥林家相关的 “ 港仔地 ” 风水传说,展现了该地的文化底蕴。大稻埕则以 茶市、布市、米市 的辉煌历史为傲,如今在布料、南北货、药材批发零售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描绘了昔日归绥街 “ 秦楼楚馆 ” 的褪色风华,以及 台北更生院(鸦片戒毒场所)和北区警察署(特务机关)等古厝的 “ 异象 ” 传说。 中山区 :被形容...

老人愿

图片
  老人愿   《老人愿》由李雁杰和郑芬妮合著, 主要关注老年人的境遇和孝道的重要性 。文集通过多位老年人的亲身经历, 揭示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可能面临的孤独、被遗弃和缺乏关爱等问题 。作者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感人的故事, 唤醒读者心中的孝心,并强调及时关爱和陪伴父母长辈的迫切性 。书中的故事涵盖了不同背景的老人,包括被子女嫌弃的拾荒老人、独居但内心充实的老人,以及选择住进养老院却得到子女更多关怀的老人。此外, 文集也探讨了宽恕、感恩、知足等积极心态对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影响 ,旨在促进社会对老年群体的重视,并鼓励人们从内心深处去爱护身边的亲人。   唤醒孝心,延续人间大爱 《老人愿》一书,由郑芬妮与李雁杰共同著作,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项旨在 唤醒人心中的孝心 ,并 传播关爱老人理念的社会使命 。该书深情呼吁人们珍视身边的父母长辈,以实际行动回报养育之恩,因为 “ 父母恩不能忘,老年人是宝不是草 ” 。 缘起与使命 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作者李雁杰和主编之一郑芬妮在银行遇到了 一位年逾九旬、行动不便的玛丽亚婆婆 。玛丽亚婆婆在老伴去世后,子女分完财产便嫌弃她年迈、麻烦,将她送入每月高达 RM1400 的私人监护所,且需自付费用。她的悲惨遭遇,特别是那句 “ 都死完了,我是自己招德士来的 ” 的愤怒之语,深深触动了作者,促使他们发愿挑战 “ 不可能任务 ”—— 出版至少 100,000 本《老人愿》 ,让更多人手握此书,将孝心的力量无限扩散。 核心主题与故事 《老人愿》的核心在于探讨孝道、亲情以及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困境。陈志明老师在序中强调 “ 爱要适时,孝要即时 ” ,并指出父母是 “ 有求必应的活菩萨 ” ,而现代人却常因忙碌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怀。书中的篇章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深刻揭示了老人所面临的孤独、遗弃、被嫌弃的痛苦: 被遗弃的老人 :君来阿姨的故事令人心酸,她倾尽一生养育领养的孩子,却在年老多病时被孩子送入老人院,十年间未曾探望。她的愿望仅仅是孩子能接她回家。 孤独比贫穷可怕 :张公公和 Uncle Khor 的故事,展现了物质上的富足无法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与被忽略。孩子提供物质却吝啬陪伴,让老人感到 “ 赢了道理,输了关系 ” 。 以拾荒养...

一页一小品

图片
  一页一小品     “ 一页一小品 ” 实则为一本 散文或诗歌合集 ,收录了众多作者的短篇作品。通过其 目录和部分文章的节选 ,我们可以看到内容涵盖了 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如秋色、海洋、山林、花朵), 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如成长、命运、珍惜当下),以及 对情感和回忆的抒发 (如思念、乡愁、友情)。这些作品以 多样的主题和情感 ,共同构建了一个 丰富而富有深意 的文学世界。   探索生活与自然的微光 《一页一小品》是一部独特的文集,汇集了众多作家的短篇作品。这部文集以其简短而富有深度的形式,邀请读者在日常的片刻中,品味生活与自然的哲思与诗意。它鼓励人们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感受季节的流转,体会人情的冷暖,思考生命的意义。 多元内容与丰富主题 翻开目录,便可感受到其内容的广博与作者群的多元,例如胡品清、张雪茵、毕璞等知名作家,以及刘焜辉、陈长华、王淑、庶克、米雷等各具风格的写作者,共同编织了一幅文学的斑斓图景。 这些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主题: 季节更迭与自然景色 :胡品清的《中元节》 和 《秋已起步》 捕捉了季节的氛围;张雪茵的 《江南之梦》 描绘了江南冬日风情,并延伸至四季的诗意组曲,如 《秋山》、《秋花》、《秋月》、《秋雨》、《红叶为媒》 和 《秋雁》 ;陈金松的 《春雨》 则从春雨的凄凉与生机中体会希望;黎采的 《迎冬》 展现了冬日冰冷的沉默之美;詹瑞祺的 《苦楝树》 在黄昏的嬉戏中追忆过去;王临泰的 《雪的情趣》 则以故乡的雪景寄托对童年的怀念;曹安莉的 《春的林野》 描绘了春天在林野中万物更新的景象;黄淑惠的 《安平海滩》则将海滩景致与人生哲思融合。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对大自然和季节细致入微的观察。 人生哲理与情感 :周增祥的《沉默》 探讨了言语与沉默的价值;毕璞的 《新绿》 将自然更新与人生不老的心境联系起来;姚学的 《生命的乐章》 将人生的起伏比作乐谱中的音符与休止符;碧竹的 《斜阳细雨》 则以日落为例,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刘焜辉的 《重视自己工作》 强调专注投入方能成就事业;黄荷生的 《子夜书》 捕捉了夜深人静时的思念与孤独;梦谷的 《母亲的祷文》 充满了母亲对女儿的深切期盼;龙宝麟的 《樊笼与人生》 则探讨了人类心灵的无形束缚;张南云的 《乐书读》 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