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图片
  书写马来西亚华人史——新趋势和跨过两种语言圈之间的隔阂 黄子坚   ​ ​   本简报深度剖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的演变、核心主题、现存挑战与未来趋势。研究历程已从早期宏观的通史调查,逐步深化至针对特定社群、人物与地域的微观探讨。然而,该领域存在一个显著的 “ 语言隔阂 ” :以英文和中文为主要书写语言的两个学术圈,在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关注焦点乃至结论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对华人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   核心研究主题涵盖了华人与中国的历史联系、政治参与(包括主流政党与共产主义运动)、人物传记、各州及城镇的地方史以及跨地域商业网络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马来亚共产党(马共)历史的著作,尤其是近年来由前马共成员撰写的回忆录,为历史提供了一种边缘化的左翼视角,对官方的国家历史叙述构成了严峻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突破传统界限,探索族群间关系、土生华人社群、身份认同变迁等 “ 少人行走的路 ” 。这要求历史学者采用跨学科方法,并积极利用官方档案之外的私人文件、会馆记录及庙宇碑铭等非官方史料。最终,弥合英、中文学术圈之间的鸿沟,培养更多能够驾驭两种语言资料的双语学者,是构建更完整、更深刻的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关键。   一、 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演变:从宏观到微观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其轨迹呈现出从宏观的全面概述到微观的专题深究的演变过程。 开创性框架 :英国学者巴素( Victor Purcell )于 1948 年和 1951 年出版的《马来亚的华人》与《东南亚的华人》,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调查框架。他采用宏观调查方法,追溯了马来亚和英属婆罗洲华人社群的起源与演变。 中文史学的开端 : 1967 年,黄尧撰写了第一部以中文写就的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人史《星马华人史》。该书完全基于中文资料,按州叙述历史,并包含了英文著作所没有的内容。 本土学者的集体努力 : 1984 年版《马来西亚华人史》 :由林水檬、骆静山主编,学者团队以中文撰写,涵盖了广泛主题。然而,该书聚焦于西马半岛,忽略了东马,且其影响力主要局限于中文学术圈内。 1994 年版《新编马来西亚华人史》 :在林水檬的再次带领下,新一批学者完成了三卷本的华人史。此版本回应了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

图片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   ​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 的 文学批评专著 ,主要聚焦于 马来西亚华文现代诗(马华现代诗)的历史发展脉络,时间跨度从  1957  年到  1990  年。文章将马华现代诗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崛起到奠基期( 1957-1969 ) 、 鼎盛到沉寂期( 1970-1979 )和转型到转向期( 1980-1990 ) 。其中详细讨论了现代诗的 起源争论 ,如白垚的《麻河静立》的地位,以及 “ 天狼星诗社 ”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推广 “ 中国性 — 现代主义 ” 的运动及其局限。此外,文本还以 吴岸 的诗歌为例,阐述了马华诗歌中 乡土认同 和 婆罗洲 / 地志书写 的独特性,并探讨了 现代性 与 文化属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织与演变。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张光达》一书由 张光达 撰著,并由 锺怡雯 和 陈大为 担任主编。该书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于 2019 年 2 月初版发行。本书是《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丛书中的独立一卷,该系列的编纂是为了 纪念马华文学百年 ,并强调在 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 ,使其有别于此前出版的几套马华文学大系。 本书收录了张光达在三十年间的批评文章,时间跨度从  1989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 。该系列大系以 长篇学术论文 为主,短篇评论为辅,集中展现了作者对马华文学,尤其是马华现代诗歌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核心内容与关键主题 本书的论述范围广泛,深度涵盖了马华现代诗歌的发展历史、重要诗人、文学运动以及关键的美学和政治议题: 马华现代诗史的构建 :书中提出了《马华现代诗史刍议 (1957-1990)》 ,将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崛起到奠基  (1957-1969) 、从鼎盛到沉寂  (1970-1979) ,以及从转型到转向  (1980-1990)  。文章探讨了马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天狼星诗社的辉煌时期 ,以及第一波...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图片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han Tah Wei )由陈大为撰写,并与钟怡雯共同主编。 一、 专书信息与出版背景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于2019年2月出版。该书是《马华文学批评大系》系列中的一卷,旨在纪念马华文学百年。本书采用“一人独立成卷”的形式编选,以凸显马华文学批评“殿堂化”的趋势。批评大系强调在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有别于前三套大系。本书主要收录了长篇学术论文,并以短篇评论为辅,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从1989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 本书作者陈大为,1969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拥有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不仅是诗人、散文家,更是一位高产的文学批评家和选集主编。 二、 核心内容与批评视野 本书收录的论文致力于深化对马华文学核心议题的讨论,尤其侧重于文学批评的学术化趋势、文学地理版图的划分,以及对马华散文和诗歌等文类的深入文本分析。 1.  马华文学版图的重构与理论探讨 本书开篇的《总序:殿堂》指出,马华文学批评经历了从早期充满活力的“社论味道十足的大评论时代” 到中坚世代的“作家专论”,再到1990年代后期以学术论文为主的“学界论述的年代”的转变。这种转变标志着评论界进入“殿堂化”时期。 在对马华文学整体格局的宏观论述中,陈大为提出了“当代马华文学的三大板塊”,即将当代马华文学划分为西马、东马和马华旅台文学,并主张它们“三足鼎立,不必存在任何从属关系”。这一论述旨在实现“去西马中心”的目标,以更准确地掌握各地区的文学风貌和实况。此外,书中还专文分析了“中国学界的马华文学论述(1987-2005)”,探讨了中国学界在研究马华文学时所面临的“高度被动性”和“严重作协化”现象。 2.  散文文类的谱系考察与空间书写 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马华散文史和批评的重量级论文,包括对不同历史阶段散文创作的考察: 现实与想像的土壤( 1957-1969 ) :讨论了独立初期马华散文的宏观轮廓,肯定了赵戎《大系散文(2)》的贡献,但同时也指出了遗漏了如伊藤的《彼南劫灰录》和冰谷、何乃健的少作等重要作品。 跨领域思考与多元文类渗透( 1967-1975 ) :重点分...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

图片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主要探讨 马华散文史 的发展与问题。作者 锺怡雯 在 “ 总序 ” 中追溯了从方修、苗秀到谢川成等学者编纂的 新马 / 马华文学大系 ,指出现代文学批评已从作家评论过渡到 学术论述 时代,标志着马华文学研究的 “ 殿堂化 ” 。接下来的章节深入剖析了马华散文的 文体起源 ,认为其早期形态(战前)等同于 杂文 ,批评其 抒情传统 的 缺席或迟到 ,并强调这种缺陷是由于历史和时代因素造成的。文章还通过讨论 “ 南游文人 ” 的游记作品以及 杜运燮(吴进) 的《热带风光》等个案,主张将这些具有 地志书写 特征、体现 双重视野的作品纳入马华文学史的版图,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复杂性。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锺怡雯》一书(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Choong Yee Voon ),由锺怡雯撰写,并与陈大为共同担任主编。该书于2019年02月初版,由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出版。本书是为 纪念马华文学百年而编 的批评大系之一,旨在强调其在 方法学、理论应用和批评视野上的进阶 ,有别于前三套马华文学大系。 一、 体例与定位:批评 “ 殿堂化 ” 的体现 本书作者锺怡雯同时担任本卷主编之一。在体例上,本套大系采纳了“一人独立成卷”的编选形式。这种形式突显了马华文学批评界日益“殿堂化”(hall-of-fame-ization)的趋势。此趋势源于1990年代后期,一批新锐学者投入马华文学研究,并提升了学界对严谨学术论文的需求。 本书选录了自 1989 年 01 月 01 日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 三十年间的评论文章。内容以长篇学术论文为主,短篇评论为辅。所有入选论文均力求是“最完善的版本”,其中有三分之一经过作者重新增订。本书努力兼顾评论的文类、议题、方向、层面,尽可能涵盖所有重要的议题和作家。 二、 内容聚焦:马华散文史的深度考察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马华散文(Prose)、诗歌(Poetry)以及马华文学整体定位等核心议题上。其中,对马华散文的起源、发展和美学特质进行了最为细致的梳理: 1.  散文史的起源与脉络 书中从根本性问题出发,探讨“什么才是散文”以及“马华散文史的起点了究竟在哪里”。文章《马华散文史绘图》 指出,...

2001年新文龙海南会馆四庆特刊

图片
2001 年新文龙海南会馆四庆特刊   《 2001 年新文龙海南会馆四庆特刊 》主要纪念 新文龙海南会馆成立八十周年 及 新会所落成 。内容包括会馆理事会名单、 发刊词 、 贺词 以及关于 会馆历史 、 海南岛祖籍地 和 当地华人社区(新文龙三区)简介 等文章。多篇文章强调了会馆在 团结乡亲、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教育和参与社会发展 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 年轻一代 参与乡会活动以确保传承。此外,特刊中还收录了关于 天后宫 、 水尾圣娘 信仰和一篇 海南岛寻根之旅 的游记,展示了新文龙地区海南社群的历史、信仰与对家乡的情感。     一、 发刊词与献词(特刊宗旨与祝贺) 本特刊旨在 缅怀过去对先辈的创馆功绩 , 纪念先贤过去对馆务进益 ,并 予后人认识馆史 ,作为 永恒的纪念 。 背景回顾与时代挑战:  特刊回顾了本馆于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期间庆祝建馆八十周年、青年团八周年、女组成立及新厦落成开幕典礼的盛事。先贤移民南洋,大多不愿终老他乡,战后有些衣锦还乡。在时代浪潮中,先辈成立乡团组织和华基政党,以争取华族政经利益。面对国际经贸蜕变和讯科技快速发展,年轻一代需要 接受正统科技理念教育 ,以应对高度竞争与挑战。 新厦落成与团结精神:  许多献词都热烈祝贺会馆 八十周年暨新会所新厦落成 ,称之为 “ 双喜临门 ” 。新文龙会馆凝聚了 新加兰、文律及龙引三地同乡的力量 ,充分体现了团结精神。新大厦的建立是 全体同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的伟大成果 。 乡团的使命与传承:  乡团的传统功能(敦睦乡谊、照顾福利、鼓励教育)需要保留。同时,应 加强华巫印三族的团结 ,配合国家政策,积极参与文娱、艺术、慈善等活动。多位领导强调,会馆面临 会员老化 的潜在危机,必须 号召更多年轻后辈入会 ,培养他们成为思想正确的接班人。乡会是 同乡利益的唯一维护者 和 凝聚同乡力量的团结中心 。 国际视角:  中国驻古晋总领事(梁端)祝贺,指出会馆不仅为乡亲谋福利,还 维护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会馆培养了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包括硕士、博士),对马来西亚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新世纪,希望会馆继续发挥作用, 促进海南人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 ,并 推动住在国和祖籍国的友好往来 。 二、 会馆历史、组织与活动 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新文龙...

《逻辑实践》Logic in Practice

图片
  严元章藏书 0160   《逻辑实践》 Logic in Practice   《逻辑实践》 ( Logic in Practice )旨在阐述健全推理的原则与习惯。作者强调 逻辑的重要性 在于帮助人们避免常见的思维缺陷,并为其主张提供 正当的理由 ** 。书中讨论了 目的性思维 的本质,并深入探讨了 演绎推理 ( Deductive Reasoning )的各种形式及其 形式条件 ( Formal Conditions ),如应用原则和模拟推理。此外,文本还分析了 歧义、不确定性和相关性 在清晰思维中的挑战,以及如何 评估证据 、区分 归纳与演绎 ,并探究了人们形成 信念的基础 。   《 Logic in Practice 》一书由伦敦大学哲学晚期教授  L. Susan Stebbing  博士撰写。本书属于  METHUEN'S MONOGRAPHS O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系列,总编辑为  G. C. Field 。该书于  1934  年  1  月  18  日首次出版,并于  1954  年发行了修订和重置的第四版,由  C. W. K. Mundle  修订和校正。 作者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的「知识」往往只是人们抱持的信念,这些信念缺乏清晰度,且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声称知道什么。即使信念恰巧为真,缺乏精确性以及对信念基础的认识,也可能导致人们持有相互矛盾的其他信念。逻辑学关注的正是 健全推理原则的清晰阐述 。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逻辑学入门介绍,而是专为那些推理时而健全、时而谬误,且经常不明白两者区别的人所写。虽然单纯研究逻辑不足以确保推理正确或思维清晰,特别是在涉及热切信念时,但了解健全思维必须遵循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避免常见的错误。作者特别强调了 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我们思考的工具,但它与所有人类创造物一样,并不完美。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书评整理: 第一章:目标导向的思维( Purposive Thinking ) 本章强调思考是一种活动,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行动。 目标导向的思维 ( Purposive t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