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柔佛
本书探讨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柔佛地区的关联。文章分析了辛亥革命前柔佛独特的“治华政策”,并探讨了这如何影响了革命党人在柔佛的活动和面临的阻力。合集还详细介绍了柔佛的革命志士,特别是麻坡地区的活动家,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之后在柔佛兴办书报社和现代华文学校的贡献,凸显了这些组织在传播思想、推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一历史性时刻,由安焕然、吴华、舒庆祥主编的《孙中山与柔佛》一书,于2012年5月由南方学院与新山中华公会辖下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联合出版。本书汇集了2011年6月25日在新山举办的“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论文精华,并辑录了同期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展出的“孙中山与柔佛特展”精华特辑。作为新山中华公会成立九十周年的献礼,本书深入探讨了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与马来西亚柔佛州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收录了六篇学术论文,从不同视角、运用多样史料,对孙中山与柔佛的关联进行了探讨:
- 颜清湟教授的论文《孙中山与马来亚,1895-1911》,宏观地梳理了孙中山心目中的马来亚及当地华人,他与不同阶层华人的互动,以及槟城会议在辛亥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指出,孙中山最初并未将马来亚华人列入其革命计划,但通过与香港和马来亚同学、杨衢云等人的接触,以及亲历新加坡的繁盛,他对马来亚华人的富裕程度有了深刻认识,并对此寄予厚望。尽管争取富商如陆佑的支持遇挫,但孙中山通过书报社演讲和公开演说,成功争取到部分富裕商人及中下层人士的支持。颜教授还详细分析了新加坡《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新报》之间的革命与保皇论战,孙中山本人也参与其中,显示了他对新马华人舆论的重视。文章特别强调了1910年的槟城会议对广州黄花岗起义乃至武昌起义的决定性作用,并将马来亚华人推上了辛亥革命运动的舞台。
- 胡兴荣博士的《孙中山对马来半岛的影响与本土研究》,着重于1906年至1910年间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活动轨迹,包括在吉隆坡、槟城、太平、芙蓉、瓜拉庇劳、麻坡、关丹、马六甲等地成立同盟会分会。他列举了邓泽如、陆秋杰、陈占梅、郑螺生、吴世荣、黄金庆等一批马来半岛本地革命党人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在黄花岗起义筹款中的作用。文章详细描述了同盟会南洋总部迁至槟城及庇能会议的经过,并提供了各地筹款额的统计,显示森美兰、槟城、霹雳的捐款额高于雪兰莪、柔佛、马六甲。胡博士还探讨了辛亥革命时期马来半岛的华文报刊,强调《光华日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重要性。最后,他分析了书报社在马来半岛各地兴办华文学校的贡献,认为大马华文教育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当年革命支持者遗留的成果,并以答株巴辖益群书报社为例进行了阐述。他总结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虽然目标在中国,但意外地促成了新马华人的民族主义自觉、族群团结以及本土文明的进程,特别是华文教育的发展。
- 吴华先生的《清末柔佛州革命派组织之初探》,对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柔佛州的华团组织及其对革命的反应进行了梳理。他指出,当时的柔佛华团组织不多,宗乡会馆立场不明,但答株中华商务局倾向保皇派,而广肇会馆虽有领导人黄亚福是维新派,也有如黄羲初这样的同盟会员。吴华先生强调,对辛亥革命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革命派推动的组织,如同盟会、中和堂、义兴公司、救国十八友、救华先锋队和书报社。他考证了同盟会和中和堂在柔佛设立分部的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在柔佛拥有独特合法地位的义兴公司,指出其“反清复明”的渊源,但义兴公司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不突出。文章还提及了东甲的“救国十八友”和麻坡矿工的“救华先锋队”等反清组织。吴华先生重点探讨了书报社在柔佛的创立情况,列出了柔佛州内的十一间书报社(启智、致知、益群、志声、公民、中山、觉民、大同、中华、开智、同仁),并详细介绍了麻坡启智书报社和答株益群书报社的历史与贡献,包括办学等。他指出,这些书报社在不同时代扮演了不同角色,早期是鼓吹革命思想,后来则侧重于启迪民智和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 安焕然博士的《柔佛革命志士与现代学堂的倡建》,回应了学界对孙中山革命事业与柔佛关系“缺席”的现象。他深入分析了柔佛王国的独特“治华政策”(尤其在19世纪末至1910年英国全面殖民前),指出苏丹与华人(包括义兴公司)的良好关系以及对其他会党的禁压,使得孙中山的“排满反清”民族主义在当时柔佛缺乏“政治市场”。文章强调,这种情势在柔佛被英国全面殖民后(约1910年后)发生了改变,为革命思想的扩散提供了契机。安博士通过考察《南洋名人集传》,整理出36位柔佛同盟会志士名单,指出麻坡是柔佛革命派的大本营。他发现这些志士多是新兴的中阶年轻商人,许多人在外地加入同盟会后才来到柔佛。文章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详细论证了辛亥革命后柔佛各地华文现代学堂的倡建与这批同盟会志士紧密相关,他们是打破方言帮群、推动现代华文教育的关键人物,如麻坡中华学校、新山宽柔学校、哥打丁宜培华学校、答株巴辖正修和爱群学校等。他总结说,柔佛华社对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虽相对“后起、慢热”,但革命志士对柔佛华教的贡献巨大,他们也逐渐取代了保守的港主势力,成为战前华社的新兴领导阶层。
- 舒庆祥先生的《孙中山先生是否曾到新山初探》,聚焦于孙中山是否曾亲临新山这一历史悬案。他首先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新山华人社会的面貌,包括数以万计的华人人口、独特的义兴公司地位、活跃的社团和商业活动。文章回顾了新马华人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并引述史料证明新山华人并未缺席,例如黄羲初、黄海筹、黄吉宸等同盟会成员的活动,以及1910年民铎社剧团在新山广肇会馆的义演。舒先生提出,新山志声书报社成立于1929年,晚于其他地区。文章核心在于呈现余氏家族的口述历史,指出义兴公司重要人物余邦道的后人坚称孙中山曾到访新山并在余家过夜。舒先生结合孙中山多次往返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已知行程(尤其1906年北上经过新山的路线),推断孙中山极有可能到过新山。他认为尽管缺乏文献记载,但余氏家族两位成员(余茂祥和余克裕律师)的口述提供了重要线索,支持了孙中山到访新山的可能性。
- 郑昭贤先生的《同盟会对麻坡华社的影响》,专注于麻坡这一柔佛革命派的重要基地。他详细叙述了麻坡同盟会于1908年在刘静山等人推动下成立的过程,以及李竹痴、汪精卫、胡汉民、黄兴等革命志士在麻坡的演说活动对当地华社思想的启迪。郑先生特别带来了新的史料——陈允洛的小本子,其中的记载强力佐证了孙中山本人曾于1907年左右亲临麻坡募捐,会见了刘静山、张顺兰等当地领袖。文章强调了麻坡同盟会及外围组织启智书报社(成立于1910年)在推广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他们不仅创办了麻坡中华学校(今中化中学前身),还为此奔走筹款,捐地献力,许多同盟会成员的肖像至今仍悬挂在中化校园内。文章还指出,同盟会和国民党的领导人在麻坡促成了中华商会的成立。郑昭贤先生还详细介绍了战后启智书报社创办夜学、推广文化活动的努力。最后,他强调了同盟会精神在麻坡华社激发的强烈民族意识,使得麻坡在30年代的抗日筹赈运动中成为“模范区”,但这也导致许多革命志士在日治时期惨遭杀害,付出了血的代价。文末呼吁在麻坡设立华人历史博物馆,传承先贤精神。书中还附有部分麻坡同盟会重要成员的生平简介。
下篇是“孙中山与柔佛特展”的精华特辑。这部分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呈现了特展的内容,包括与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的文物借展签约仪式照片、展览现场照片、展出的文物清单(如牌匾、孙中山遗像、孙中山钱币邮票等)以及贡献展品的个人和团体名单。特辑还提供了孙中山的生平简介、反清革命年表,并配有新加坡红灯码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留影等历史图片。部分重点展品如益群书报社的“开通民智”、“文府书城”匾额和捐助碑文,以及百年前的麻坡河照片等,都配有文字说明。这部分内容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历史影像,补充了上篇论文的叙述。
总体而言,《孙中山与柔佛》一书通过汇集最新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资料,对孙中山与柔佛华人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对柔佛着墨不多的空白,更挑战了传统观点,通过微观研究和本土视角,揭示了柔佛华人社会在辛亥革命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麻坡和答株巴辖地区革命志士的活跃贡献,以及他们在推动柔佛现代华文教育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书中关于孙中山本人是否到访新山的口述史料,以及确凿证明其曾亲临麻坡募捐的新发现,都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相关研究。本书图文并茂,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有生动的历史回顾,是研究辛亥革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以及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序) 林奕钦
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活动照片
上篇 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论文
颜清湟:孙中山与马来亚,1895-19ll
胡兴荣:孙中山对马来半岛的影响与本土研究
吴华:清末柔佛州革命派组织之初探
安焕然:柔佛革命志士与现代学堂的倡建
舒庆祥:孙中山先生是否曾到新山初探
郑昭贤:同盟会对麻坡华社的影响
黄贤强:总结
下篇 孙中山与柔佛特展(精华特辑)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文物借展签约仪式
特展参观照片
孙中山与柔佛特展
各界人士及社图团借出展品
鸣谢
孙中山生平简介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Sun Yat Sen
孙中山反清革命年表
马来半岛地图
新加坡红灯码头
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于1906年4月6日成立留影
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简史
孙中山与柔佛
柔佛书报社的成立
峇株吧辖益群书报社简史
“开通民智”、“文府书城”匾额
1926年峇株吧辖益群书报社会员与商号捐助建筑会所征信录碑文
Short intro on Aik Koon Chee Poh Siah
峇株吧辖革命志士
一百年前的麻坡河
麻坡启智书报社简史
Chee Tze
麻坡的革命志士
新山的革命志士
新山反清革命活动
新加坡民铎社剧团传播革命思想
星洲晨报1910年6月22日页三
柔佛广肇会馆演戏筹款纪事
星洲晨报1910年6月23日页三
续柔佛广肇会馆演戏筹款纪事
黄亚福曾是保皇派
孙中山来过新山吗
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会
Memorial Service in Honour of Sun Yat Sen
附录
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会议程序
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论文发表者简介
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工委名单
孙中山与柔佛特展工委会名单
主编:安焕然、吴华、舒庆祥
执行编辑:刘锦荣、袁宝康
封面设计:漫延书房 李斯斌
校对:王慧诗、曾丽文
排版:漫延书房 骆世俊
出版:南方学院
Southern College,
PTD 64888, 15km, Jalan Skudai, P.O.Box 76,
81300 Skudai, Johor, Malaysia.
Tel:+607-558 6605 Web:www.sc.edu.my
新山中华公会辖下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Johor Bahru Chinese Heritage Museum
42, Jalan Ibrahim, 80000 Johor Bahru, Malaysia.
Tel:+607-2249633
e-mail: heritage_musemnjb@jb-tionghua.org.my
承印:漫延印务
No. 16, Persiaran Batu Karang, Taman Kolej Perdana,
31900 Kampar, Perak, Malaysia.
Tel:+6012-6206801 / +605-466 1211
Fax:+605-466 1211
出版日期:2012年5月
定价:RM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