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联合早报》2025年2月25日的一篇文章,标题为《错字》,作者梁海彬,栏目为“房间絮语” ,内容如下:
地铁站内,有一排小店,其中一家店,店面上写了售卖的娘惹糕点,只是其“糕” 字有误,写成了“娘惹高点”。
店面之错字从未改正过。于是地铁站内,人来人往,这些年来 “娘惹高点” 也成了地铁站内固定风景。每每看着“娘惹高点” 字样,总会胡思乱想:也许这家小吃店,真是专门售卖了可以使君长高的娘惹小吃,配搭娘惹小吃之美味与可口,是高明的行销手法;也许店家特意要人驻足,向其指出错字,店主便可借机向人售卖其娘惹小吃,亦未可知;或许店家的柜台处不低,店主希望来购买娘惹糕点的顾客皆高点,顾客若不高,店主不会知道有顾客上门了。
错字会惹人发笑,但谁又没有写错字的时候?上学时对华文课之印象,便是做改正。大学时期热衷写文章,和朋友分享创作时,总也会被友人挑出其中的错别字。如今投稿,亦会发现自己写的错别字,颇为无奈。
吾乃凡人,写错字是人之常情。当年康熙皇帝亲笔御书,也曾写错字,如其在杭州写的 “花港观鱼” 的 “鱼” 字下的四点写成了三点;如其在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为山庄匾额题写 “避暑山庄” 四字,竟给“避” 字多写了一横。
皇帝尚且写错字,吾人写错字应情有可原?但吾人毕竟不是皇帝。皇帝写错字,众人会为其辩护,如 “花港观鱼” 的鱼字少了一点,众人便解释称,鱼字下的四点代表火,特意少写了一点,便是为了让鱼能够在水中畅游,那是康熙皇帝的好生之德。但 “避暑山庄” 的 “避” 字多了一横,无论如何难以自圆其说,康熙皇帝偏偏又是出了名的不喜做改正,于是几百年来众生皆在此错字面前支支吾吾、唯唯诺诺。
写错字,也会脸红。这便是不当皇帝的好处。
倘若写错字而词不达意,或写错字以刻意误导,自然不宜;倘若为了博君一笑,却是无伤大雅。古往今来因错字而闹的笑话不少,《笑林广记》记录了好些关于错别字的笑话,类似我们熟悉的 “谐音梗”:如穿了大衣便得意洋洋结果被妻子字而大喊 “此处有贼” 的富翁;如因近视而将堂上悬挂的匾额所写的 “遗清堂” 看错,互相争论写的究竟是 “遗精室” 或“是 “错道人” 的兄弟;如总念错人名因而被赶走的官吏;如读错字而被扣掉酬金的教书先生。
其中有一则笑话,说是冥王命令鬼卒拘捕一位叫做蔡青的人,鬼卒听错,以为冥王命其勾来一个 “债精”,便抓了一个负债累累的人来,结果被冥王 “退货”,命令将此人放回阳间。没想这债精在阴间自得其乐了,竟不想回去,说是阳间无处藏身,“正要借此处躲一躲”。
本地当年从使用繁体字到使用简体字,曾有一段过渡期,当时出现的 “简体字” ,到了今天,或许会被误认为当年的人们写了错字,实则是由繁入简的过程中产生的 “异体简体字”:如 “信” 作 “伩” 来写,“留” 作 “畱” 来写,“覆” 作 “覄” 来写,“窗” 作 “囱” 来写……这些字看来有趣,且独特于新加坡,在特定语境下亦是正确的。可见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所谓 “对” 与 “错” 也并非绝对。
不如以这些 “异体简体字” 写封 “你窗外留了份 / 她窗内提笔答题获赉 / 孬了!” 让读者猜猜,让读者读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诗,不古不今,又似打油诗,又似帮会暗语或江湖切口,却是 “你窗外留了信 / 她窗内提笔答题 / 算了!” 博君一笑之余,引君稍稍思考错字之意义,是作者自说自得。
这些年来,每每穿过地铁站,竟也会期待看见这家小吃店的 “娘惹高点” 了。错字成了风景,似便人在异乡,在某家餐馆见到 “星洲米粉” 字样时的那份熟悉感。于是萌起了古怪想法,希望错字不会被改过来,希望娘惹依旧高点,于是这座城市不会显得那么中规中矩,会多一些荒谬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