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一书,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众知识水平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和调查数据,揭示了人们在地理、历史、时事及常识等方面的普遍无知,并分析了达克效应、网络搜索依赖(谷歌效应)和范围不敏感等心理因素。 书中还考察了知识与财富、政治态度及社会认知之间的关联,并反思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最终,作者呼吁人们重视基础知识的价值,并探讨在信息时代提升个人和集体认知水平的策略。

 


窗体顶端

主要主题

知识的错觉与能力的低估 (达克效应):文章强调,能力不足的人往往难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反而会高估自己的能力。

  • 重要观点/事实:得分最高的学生群体往往低估自己相对于他人的表现。
  • 缺乏语法知识的人,也是最欠缺评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无知。
  • 邓宁和克鲁格的研究表明,在语法、幽默感和枪械知识等领域,能力欠缺的人不仅表现不佳,还对其判断力充满自信。

理性无知与知识的功利性:文章探讨了人们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无知的理性,以及当代社会对知识实用价值的日益重视。

  • 重要观点/事实:经济学家安东尼·唐斯提出的理性无知理论认为,获取某些知识的成本可能超过其带来的收益,例如普通选民对政治的深入了解。
  • 你可能没有学过什么吟颂乌鸦的诗歌,照样拿到了文凭,找到了高薪的工作。那干吗还要学这些东西呢?
  • 当代社会对毫无功利心的教育持怀疑态度,更关注知识作为达成社会进步、财富和权力的手段。

知识的外包与麦当劳式知识:文章讨论了互联网和技术对知识获取方式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基本知识的削弱。

  • 重要观点/事实: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知识标准极高,需要熟记大量城市信息,但优步等导航软件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行业。
  • 将知识外包给数字共享平台(digital commons)是21世纪的重大叙事之一。无论你自己掌握哪些专业知识,云端都已经知道了,或是很快就会知道。
  •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被缺乏知识的低收入人群取代的担忧,后者拥有使用技术(如GPS)的麦当劳式知识

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与文化素养的缺失:文章援引小赫施的观点,强调事实性知识是文化背景的基础,批评教育制度过度强调方法而轻视事实传授。

  • 重要观点/事实:小赫施认为,学生普遍缺乏前几代人具备的基本文化背景,例如无法理解商务信件中莎士比亚的典故。
  • 赫施批评现在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轻视对事实的传授。
  • 调查显示,许多年轻人对基本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常识知之甚少,例如不知道哥伦比亚的首都、以空中花园闻名的古代城市名称等。

扭曲的心智地图与地理知识的匮乏:文章指出公众在地理认知上存在显著偏差,这会影响其对世界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 重要观点/事实:肯尼亚并未爆发埃博拉病毒,但美国一所学校仍因一位曾去过肯尼亚的老师可能携带病毒而将其隔离,反映了对非洲地理的模糊认知。
  • 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认知存在偏差,容易混淆相似的国家,对一些重要的国家也缺乏基本概念。
  • 抽象地图阅读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可能缺乏对实际地理知识的了解,例如不知道新墨西哥州属于哪个国家。
  1. 事实性知识与政治观点、社会态度的关联:文章探讨了基本事实认知水平与个体在政治立场、移民政策等方面的态度的相关性。
  • 重要观点/事实:答对事实性问题越多的人,越不支持修建边境围墙。
  • 在地图上找不到乌克兰的美国人更支持修建边境围墙。
  • 相信早期人类猎杀恐龙的人,更倾向于支持修建边境围墙。这暗示了对科学事实的认知与特定政治观点的关联。

对财富不平等的认知偏差:文章指出公众普遍低估了实际存在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 重要观点/事实:调查显示,美国人大大低估了目前的财富不平等程度。
  • 公众对美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抱有过分乐观的看法。
  • 对导致财富不平等的原因存在分歧,这可能压倒在不平等现状上的共识。

范围不敏感与情绪对判断的影响:文章介绍了范围不敏感现象,表明人们的价值判断可能受情绪影响,而对数字的大小不敏感。

  • 重要观点/事实:拯救2000只、2万只或20万只鸟的意愿花费差异不大,说明情绪反应可能主导了判断,而非实际数量。

对人口统计数据的误解:文章揭示了公众对少数族裔人口比例等基本人口统计数据存在显著高估。

  • 重要观点/事实:公众平均估计亚裔占美国人口的13%,而实际普查数字为5.6%
  • 美国公众倾向于高估少数族群的人数,且该少数族群人数越少,公众高估的就越厉害。

历史知识的匮乏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文章指出公众普遍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并探讨了教科书编写中政治因素可能造成的扭曲。

  • 重要观点/事实: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受访者不知道美国是从哪个国家赢得独立的。
  • 对近期和较远历史事件的记忆存在差异,人们对自身生活经历中的特定时期(青春期到成年初期)记忆更深刻,形成怀旧性记忆上涨
  • 对历史人物的辨识度不高,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未能被大众认出。

阴谋论的盛行与信息匮乏的关系:文章指出,相信一目了然的阴谋论的人,更有可能认同其他未经证实的或错误的说法。

信息匮乏的选民与党派偏见:文章引用了克鲁格曼和卡尔的观点,强调许多选民掌握的信息不足,且倾向于接受支持其先入为主观念的证据。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的区分:文章强调统计学上的重要原则,即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提醒读者在解读数据时保持警惕。

知识与收入、幸福感、健康的关联:文章通过调查数据和回归分析,探讨了知识水平与收入、幸福感和健康状况之间的潜在联系。

重要观点/事实:知识水平是收入的重要预测因素,即使在控制了年龄和教育程度后,知识渊博的人收入仍然更高。

  • 广博的知识可能带来创新、更好的财务管理和更有利的社会关系。
  • 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与常识性知识水平存在正相关。

科学素养的现状与挑战:文章引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调查,揭示了美国公众在基础科学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 重要观点/事实: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电子比原子大,激光器通过汇聚声波来运作。
  • 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人认同进化论和大爆炸理论。
  • 科学知识与某些政治议题(如气候变化)的认知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有时知识的增加反而会加剧不同政治立场人群的观点分歧。
  1. 语言规范与社会认知:文章探讨了拼写、语法和发音在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 重要观点/事实:意识到“your”“you’re”用错的人,比意识不到的人年收入更高。
  • 正确的发音可能被视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且与收入水平相关。
  • 对网络缩略语和俚语的理解程度与年龄高度相关,但在年轻人中的普及率也并非普遍。

文化素养与剧透现象:文章探讨了大众对流行文化和经典电影情节的了解程度,以及剧透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复杂性。

公共健康信息的可信度与理解偏差:文章揭示了性教育和食品标签等公共健康信息传播中可能存在的误导和公众的理解偏差。

信息获取的策略与媒介的影响:文章探讨了个人应该如何平衡理性地获取信息,以及不同新闻媒介对受众知识水平的影响。

重要观点/事实:讽刺性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往往比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更见多识广。

  • 关注低度信息新闻来源的人倾向于继续关注同类信息源,而较少接触高质量信息源。
  • 个人需要采取积极的策略来过滤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并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类型的新闻。

协商式民调与提升公众认知:文章介绍了协商式民调的概念和实践,认为通过提供信息、促进讨论和协商,可以帮助公众形成更理性的意见。

知识与观点的关联:文章的最后部分强调,已知的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能够促进更明智的公民行为,并带来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