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留台那些年
我们留台那些年
该书由黄锦树、张锦忠、李宗舜主编,收录了三十九位马华作者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们在不同年代(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在台湾求学和生活的经历。书中不仅探讨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追求,也反映了台湾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变迁对他们的影响。文章触及了留学模式的变化、文学社团的活动、文化认同的反思,以及在异乡漂泊所带来的孤寂与成长。
这本书名为《我们留臺那些年》,由黄锦树、張錦忠、李宗舜主编,有人出版社出版。它是一本散文集,汇集了多位作者关于他们在台湾留学期间的个人回忆。这些回忆文本涵盖了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的不同时期,展示了跨越六十年的留台历史和世代变迁。
主编之一的黄锦树在序言中提到,萌生编辑这本书的念头,部分原因是对陈大为所著《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臺灣(1963-2012)》一书感到不公平,他认为这本书可能忽略了一些未曾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留台马华写作者。因此,这本书的目的是收集这些留台人的“私己的文学记忆”,作为对集体的记忆整理的初航。另一位主编张锦忠也在序言中回顾了自己的留台经历和该书的编辑过程。
书中的文章按照作者的留台时间先后排序,从1950年代的白垚开始,直到2000年代的谢明成和翁苑君。这种排序方式本身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序列,展示了不同世代留台人经历的时代差异。
书中记录了留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
- 赴台模式的演变:从早期的搭船、联合招生考区,到后来的自行来台参加联考,以及飞机的普及. 早期留台生的宿舍多为美援产物。
- 台湾的社会文化环境: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侨教政策与文化回归想象,动荡的1970年代(如退出联合国、本土运动、乡土文学论战、美丽岛事件),戒严到解严的转变,以及后来的民主化进程。这些时代变迁对留台生的身份认同和内心产生了冲击。
- 文学与文化活动:书中多篇文章记述了留台生参与或创建文学社团(如星座诗社、神州诗社、喷泉诗社、大地诗社、大马青年社)的经历,出版刊物,参加文学奖(如旅台文学奖、时报文学奖等),以及受到台湾文学环境和知识视野的滋养。
- 个人成长与身份认同:许多文章都展现了留台经历对作者人生的深刻影响。他们反思自己的身份属性和文化认同,面对异乡的孤寂,探索文学梦想,并经历了个人的启蒙、伤害、失去和成长。有人找到了信仰,有人通过写作处理内心的困境,也有人通过打工体验不同的生活。
- “在台马华文学”的形成:书中的许多作者都在台湾的文学场域留下了足迹,甚至形成了“在台马华文学”及其论述,对马华文学史产生了影响。
作者们以真情 回顾了他们的留台岁月,既有欢欣也有感伤,呈现了那个时代留台社群的“学术报国”理念 以及他们对文学、文化和人生的追求。这些文章不仅是个人回忆,也映照了台湾自身的变迁。
总的来说,《我们留臺那些年》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散文集,它记录了马华留台群体的集体记忆,尤其是他们在台湾的文学轨迹和心路历程,为理解马华文学与台湾文学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个人视角和史料。这本书是由留台人自己来守护和整理这一段历史的努力,填补了现有文学史可能存在的空白。虽然主要聚焦于文学领域,但它也触及了更广泛的留台生活、社会观察和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