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感情的密奥 陈臻著
揭开感情的密奥
陈臻著
本书探讨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欢笑、哀愁与爱。首先,作者论述了笑作为快乐的表达,以及真诚的笑容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区分了发自内心的笑和勉强伪装的笑。接着,文章分析了哀愁的不同层面,从孩童的哭泣到成人复杂的情感,并强调了在面对不幸时采取积极应对态度的重要性,而不是沉溺于悲伤。最后,作者讨论了爱的本质及其在构建社会联系中的作用,区分了真爱与虚假的“人道主义”和姑息,并强调了爱国爱民以及将个人情感与群体利益相结合的重要性,最终指出真正的爱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
陈臻先生的著作《揭开感情的秘奥》是一本探讨人类情感奥秘的书。该书于一九五七年六月初版,由香港的为书鬲印行,出版者为上海书店。
透过书中的目录和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类的几种基本情感:欢笑、哀愁、仇恨和爱。
关于欢笑(Happiness)
作者指出,笑是快乐的表现,哭是悲哀的象征,这两种是人类最基本也最简单的情感。虽然从生理学角度看,婴儿的哭泣可能只是独立呼吸的要求,但随着成长,孩子会学会用笑和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人们普遍希望有更多的欢笑而减少哭泣,因为都追求愉快幸福的生活。
真诚的笑是健康的。笑代表着内心的满足、希望达成、感到欣喜或快乐。从生理上说,笑是心理影响肌肉活动的反应,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即使想强忍也做不到。在别人看来,笑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和对事物的感受,表明了其态度。因此,笑通常是善意、和平的。作者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赞美美好的笑容,并强调即使外貌美丽,没有笑容也难以让人产生好感。
作者认为,笑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女性身上,对男性同样重要。缺乏笑容会让人感到难以亲近或产生误会。一个没有表情的脸孔就像关门闭户的店铺,使人无法忖测其内心,让人敬而远之。欢笑比其他任何表情都更受欢迎。
然而,作者也区分了由衷的笑和勉强装出来的笑,后者即「笑不由衷」。有些人由于社会经历、环境压力或习惯作伪,能够控制自己的笑容。例如,「老油子」式的「打哈哈」听似在笑,却没有真正愉快的表情,给人不明所以的感觉。这种「皮笑肉不笑」通常是迫于无奈的表现,如小职员迎合上司或推销员广结人缘。作者对这种人表示同情,认为他们的感情可能已被环境麻木。更不幸的是在痛苦中还要装笑脸,比如电影《滑铁卢桥》中为生计而强颜欢笑的女子,这是一种悲剧。作者也提到社会上「买笑」的人,以及「笑里藏刀」或「笑脸虎」的虚伪笑容,后者尤其令人警惕,在日常和国际政治中都可见到。
作者提出,我们应尽可能避免虚伪的陷阱,追求充分而健康的笑声。常开怀大笑对健康有好处。许多有成就者认为愉快的笑容有助于工作。真诚的笑就是健康的笑。
如何获得健康、经常的笑呢?作者认为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困难和痛苦。有人遇到小困难就愁眉苦脸,有人面对极端严峻的处境也能保持笑容。作者讲述了一个战士死守山头的故事,他们在极度艰难困苦甚至面临死亡时仍能露出满足的笑容,这是因为他们为生命找到了真正的价值——为无数人的幸福而奋斗。
作者强调,真正乐观的人才能获得永恒健康的笑。那些只关注个人利益的人很难得到欢笑,因为个人利益不可能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需求完全一致。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结合起来,甚至懂得争取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获得无尽的欢乐。这种时候,想不笑口常开是不可能的。群体生活也是治疗悲伤的良药,因为群体总是充满欢乐的。
作者引用孔夫子的「君子三乐」作为获得快乐的主要准则: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做对不起别人(不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作者承认在竞争社会中做到这点不易,但强调不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会带来宽广的心胸和开朗的思想,在此沃土上欢笑才能茁壮成长。
- 「父母双全,兄弟无故」:关心自己的亲人(包括朋友)。作者认为这是重要开始,并应推广到关心大多数人,为大众幸福努力,甚至牺牲自己,这样才能发挥人生意义,获得高度欢乐。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做有意义的工作。作者将此具体化为在社会中做好具体工作,并要求有所发展和创造。即使是为了生计而做不理想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学习、业余参与集体活动、或寻求转移。在工作上取得成绩,对人类有贡献,是极大的愉快。
作者认为做到这几条准则,将思想感情与乐观主义结合,具备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观,就不容易哀愁。
然而,作者提醒我们,看待人际关系不能太简单。 需要考虑到并非所有人都与我们想法一致,有人可能常感悲观,有人遭遇不幸,有人碍于身份要保持严肃。 在处理人际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对象。 对于悲观的朋友,要了解其困难和想法,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转变,避免误会。 对于遭遇不幸的人,必须给予深切同情和关怀,并实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他们走出悲伤。 作者批评那种对朋友不幸无动于衷的人是情感浮浅、缺乏人性。 对待装腔作势的「尊严人物」,不必故意挑动不满,让他们自以为是,总有一天会感到苦恼,但在条件允许下可让他们感受集体欢笑的幸福。 作者强调,工作中的严肃与欢乐并不矛盾。
作者严格区分了「嘲笑」与幽默、讽刺或普通笑话。 好的笑话是善意的,富教育意义,能使人愉悦。 幽默和讽刺在朋友间可以允许,但应当适当,其目的是使人从笑声中得到启迪或警惕。 但嘲笑是对别人弱点的恶意攻击。 作者举鲁迅笔下阿Q的故事和自己童年因近视被嘲笑的经历说明嘲笑对被嘲笑者造成的难堪和痛苦。 作者明确提出原则:不能将别人的痛苦、不幸或过失作为取笑的来源,这会增加对方改正错误的困难。 恶意的绰号也属于嘲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侮辱。
总之,作者认为人人都喜爱充满欢笑的生活,真诚的欢笑是健康的。 健康的欢笑源于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互助友爱的良好关系、正常愉快的工作生活以及不断增长的幸福社会。 这些条件需要人们不断锻炼提高自己,努力工作,将心灵和力量奉献给美好的理想,甚至牺牲个人一切。 作者坚信,终有一天,真诚健康的欢笑将充满人间,成为生活中有机重要的组成部分。
探求哀愁的秘密 (Exploring the Secret of Sorrow)
作者指出,人们容易懂得快乐,却未必同样懂得哀愁。 引用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来说明年少时的「愁」往往是为赋新词强说的。 虽然哭泣表面上看是悲哀,但作者认为这未必是真正识得愁滋味。 孩子容易哭,但其哭泣更像本能,情感尚未成熟定型,很快就能破涕为笑。 成年人的情感则更复杂。 情感的成熟与生理、环境(乡村与城市)、家庭、敎养、接触的人事物都有关。 不同情况下,喜怒哀乐的标准也有差别。
作者观察到社会上充满了表现出哀伤或忧愁的人。 愁的原因通常是个人利益受损或可能受损、希望无法达成、被迫接受不愿接受的事物、工作生活遇到困难或危机。 在现有社会中,年纪越大,负担越重,越容易遇到令人发愁的事情,如恋爱婚姻波折、职业不满、人际风波、经济痛苦等。 这些不幸的遭遇可能接踵而至。 作者曾参与报纸读者来信工作,大量来信反映了读者的不幸和困难,这让他进一步认识到哀伤忧愁的温床,同时也感到有力量的人绝不会束手无策被不幸毁灭。
作者提出了面对不幸的两种不同态度:
- 积极的态度:一碰到不幸就追查原因,冷静思考,分析性质,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是自身缺点导致,就切实改正;如果是客观因素,就寻求解决关键,除了自身努力,还需朋友帮助支持。 作者举了一个经济困难负债累累的朋友在大家帮助下戒赌浪费习惯并还清债务的故事,以及一个恋爱失败绝望的青年在朋友帮助下重拾信心工作的故事,说明积极面对和朋友帮助的重要性。
- 消极的态度:在不幸和痛苦中不能自拔,毁掉自己。 作者认为这是应当否定的态度。
作者也探讨了哀愁更复杂的一面。 读者同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可能是因为她「多愁善感」,遭遇了许多不幸。 人们对无辜不幸者会毫不吝惜宝贵的同情,这是人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 社会上许多人愿意为别人解决困难,出现了慈善事业和人们在灾难时互相帮助的例子。 极少有人能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缺乏这种同情心的人是自私自利、丧失人性的。 关心别人的痛苦并努力解决是美德,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作者批判了「无病呻吟」和利用悲哀博取同情作为手段的行为。 情感需要发泄,但不正当的发泄不应提倡。 作者引用祥林嫂的故事说明底层人物倾诉不幸的真实性,但也提到有些人表现悲哀有虚伪成分。 他举了一个写诗为博人同情而编造「舍弟江南死,家兄塞北亡」的故事,以及旧社会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现象。 有些人会在犯错后装可怜以逃避责任,但事实上这并不能减轻责任,反而让人看作软弱无勇气。 真实的悲痛与做作的哀愁是两回事,前者引人共鸣,后者令人厌恶。
理智坚强的人不容易在别人面前表现个人的悲哀。 作者认为,当表现悲哀时,会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别人,这是在将自己的情感负担转嫁给他人。 虽然分担亲密关系中对方的痛苦是对的,但不应主动要求别人分担个人痛苦。 作者举了一位朋友的例子,他总是将快乐告诉爱人,却极少在爱人面前表现不如意的事,因为他爱她,不愿让她因自己而不安忧愁。 这位朋友也极少因自己让朋友不安不快。 这种「让我的愉快成为大家的快乐,而哀愁,只应当属于我自己」 的情感是伟大值得钦佩的。 自私的人才会将个人哀愁转嫁到别人身上。
因此,作者强调,在不幸到来时,我们需要坚强而不是软弱。 悲哀忧愁是情绪反映,本质上是软弱的,它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压抑理智,丧失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虽然突遇不幸时短暂情绪低落难免,但必须迅速冷静下来。 对于亲人逝世,劝人「节哀顺变」是必要的,这能恢复理智,处理问题。 但这仍有消极意味。
作者更提倡「化悲痛为力量」。
他举苏秦刻苦读书,屡遭挫折和家人白眼后奋发图强的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化亡国之痛为复国之力的故事,说明将不幸转化为积极力量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不论多么悲惨沉痛的遭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锻炼使自己更加坚强。 引用孟轲的话说明,巨大的任务降临时,必先经历心志、筋骨、身体的磨砺,以增益能力。 这说明磨难能试验意志,坚定性格,增长能力。 如果意志脆弱,情感消沉,即使小意外也能将人击垮。 判断一个人是否坚强,常看其面对不幸时的表现。
然而,作者认为仅从技术层面(能否强制控制)来看待哀伤是不够的。 关键在于「为何而忧」。
只看到个人、狭窄范围的人,小事也会无限放大,经常愁眉苦脸,这是「鼠目寸光」。 为恋爱失败、工作受挫、环境困难而一蹶不振甚至自杀,都是同一种思想状况的不同表现。 思想上划地为牢是对自己的毒害。 借酒消愁等逃避手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借酒浇愁愁更愁」。
作者用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和祖逖对比。 竹林七贤对时局不满却消极避世,狂饮清谈,对国家和民众毫无贡献。 阮籍的穷途大哭表达的是对时势和个人出路的绝望。 他们的悲观消极影响了社会风气。 而祖逖却积极率领民众,鼓舞士气,进行北伐,企图收复中原。 虽然祖逖事业未成功,但他毅然而起、极力而为的英雄气概是后人的典范。 他们的不同源于对问题看法的根本差异。 竹林七贤只感到自己的软弱没落,而祖逖更关心广大民众和民族的命运。 当一个人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连结时,积极思想就会出现。 古语「忧天下之忧」 正是强调将思想感情与民众结合,这样才能获得信心和力量,不被个人琐事困扰。 这个道理在今天仍然适用。
作者总结说,我们生活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会遇到许多矛盾、苦恼、痛苦。 如果常感乐观有信心,说明思想倾向正确,能跨越困难成长。 如果常感哀愁,则需警惕,这可能与大众趋势分离,是有害的。 科学证明有生命力的细胞在恶劣环境下会产生更大生命力。 作者认为情感也应如此。 悲痛哀伤有时难免,但不应控制我们的意志,而是我们要控制它。
能约束喜怒哀乐、受意志力控制的人,才是坚强的好汉。
「恨海」是否难填? (Is the Sea of Hatred Difficult to Fill?)
作者从一个被捕恶人的「我恨一切人」开始探讨仇恨。 他联想到电影《荡妇阿飞》中主角洛奇的经历。 洛奇生长在不幸贫困的家庭,从小受父亲仇恨思想影响,在街头偷窃、闹事、被追逐、殴打、关押,对社会、对人都缺乏好感,除了母亲谁也不信。 电影给了洛奇好结局,但作者质疑其他没有好运的洛奇们的命运,指出他们的同伴许多仍在坐牢、做小偷或已在困难中死去。 在这样的情形下,「仇恨」完全可能滋长。
仇恨心理常导致强烈的报复心理。 作者举伍子胥鞭尸三百的例子,说明仇恨的可怕。 他指出,让报复心理泛滥是巨大危险,伍子胥的报复导致无辜楚国百姓受难。 仇恨报复是会发展扩大的,小说中不乏世代寻仇的故事,俗语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除了杀人,还有其他报复行为,如通过败坏对方儿子来报复富翁。 作者引用「怨之于人,大矣哉!」表达感慨。 这引发一个矛盾:仇恨报复带来循环,无罪之人不应承受恶果,似乎不宜提倡;但若不报复,作恶者又可逍遥法外,令人觉得不公平不合理。
作者认为宗教家的主张(如基督敎的爱仇敌,佛敎的因果论)或许有其道理,但不解决问题,且可能被罪恶之徒利用。 他认为从宗教发展本身看,也并非纯粹逆来顺受。
作者强调仇恨应当偿还,但首先要确定是否是真正的仇恨。 「一饭之恩不忘」可以,但「睚眦之怨必报」太小气。
人际相处难免矛盾冲突,狭隘的人可能把小事当深仇大恨。 他举吴三桂因爱妾被占而引清兵入关的例子,说明追逐个人恩怨是错误的,被后人唾弃。 与之对比,李定国在民族存亡关头与明室合作,共同抗清,远胜吴三桂。
因此,纯粹追逐个人恩怨的报复是不对的。 仇恨的性质必须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古书「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明即使家庭内部有矛盾,但面对外部欺侮时仍是兄弟。 对于自己人,可以有不同意见甚至争吵,但那不是「仇」。 反之,如果有人损害共同利益,即使与个人无直接关系,情感也应与大家相同。
作者引用「冤有头,债有主」这句俗语,强调仇恨要找到根本原因,不能舍本逐末。 梁祝故事的悲剧根源在于封建制度,而不是祝员外个人。 找不到仇恨对象的本质,连报复也谈不上。 他警告「移尸嫁祸」的毒辣做法,提醒遇到令人愤恨的事时,首先要平心静气,冷静分析是个人问题还是大众利益相关、是表面情况还是有隐藏因素,才能决定态度做法。
作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人的情感难以约束,这关乎平日素养。 素养不仅指控制情感,更指对「仇恨」是否有正确看法。
作者强调,保持正确看法的保证是严格区分个人问题和整体利益。 我国人民历来有「私怨」、「公仇」分明的传统。 「公私分明」受赞扬,「假公济私」被嫌弃。 他举荐仇人为官的大臣例子,说明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之上。 古语「丞相腹内可撑船」也指心胸宽广、度量宏大。 责任越重的人越需要宽广心胸,否则难以成事。 但作者批判了冯道这种对国家民族危亡无动于衷,只为个人官位的行为,认为这不是度量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是凉血动物。
故此,我们有真正的爱,也必须有真正的恨。 在人类奋斗过程中,终将消灭「恨事」及其根源。 然而在此之前,爱与恨必须显著分明。 不应恨而恨会导致错误,恨错人会做无益有害之事,将朋友看成仇人更是无可救药。
作者认为,正确的仇恨却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他引用抗战歌曲歌词,说明爱和恨能激发斗争力量。 爱国家乡土亲人生活,就不能不痛恨破坏这一切的人。 他以狄更斯《双城记》中花氏积累仇恨引发法国大革命为例,说明广泛仇恨产生的巨大力量。 尽管对狄更斯描写革命后复仇的争议,但由仇恨孕育革命是真实的。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先河。 革命者的目标是摧毁产生仇恨的根源,而非单纯复仇。 作者承认仇恨并非好事,人们希望过和平安定、只有爱没有仇的生活。 这是人类普遍的纯真善良的希望。
文明和道德 (Civilization and Morality)
作者认为,深刻真实的爱与恨并非主观培养,而是需要土壤才能滋长。 他举《最后一课》中法国小学生在国土沦陷、母语被禁后对祖国产生强烈爱、对敌人产生恨的例子,说明特定环境下爱恨的产生。
作者提到老子反对战争,提倡「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 他认为老子的看法对(认识到战争毒害),但方向不对(回到过去),与人类向前发展不符,因此无法实现。 这是一种悲剧性结果。
因此,作者认为只有从消除目前社会的一切不幸因素入手,使人们过上愉快幸福的生活,个人间的不幸和仇恨根源才会消除。 这种社会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
- 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物质生活充分供应。
- 人类道德质量提高,没有人压迫剥削别人。
作者相信这种社会的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如何实现是科学家和政治家的责任,但我们应坚信并发挥自身作用。
溯本穷源 (Tracing the Root Cause)
作者强调,只有整体问题得到解决,个人间的不幸和仇恨根源才会消除。 他举租客因交不起房租刺伤二房东的惨案,失业朋友怨恨顶替者,以及贫困青年恋人双双自杀的悲剧为例,说明这些不幸往往是社会问题(如缺乏合理住房、充足职业、经济保障、医疗条件)的体现,而不是个人或简单的人际冲突。 战争导致的悲痛和仇恨也是如此,只有国家富强康乐、无损人肥己之心,才能和平相处,避免战争。
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幸和仇恨并非与人类俱来,也不应长期存在。 因此,当你有所恨时,要思考是否值得恨,是否被表面现象迷惑而舍本逐末。 作者举一个小气的朋友在战乱恶劣环境下变得不再小气、与大家合作变好的例子,说明在共同利害面前,琐碎非本质的纠纷会变得无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与广大人群在基本利益上相同的地方,这样就能超脱于个人小事,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作者引用《红楼梦》中的「离恨天」,认为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绝望。 但今天我们不应如此消极,而应在地面上建设没有仇恨的乐园。 虽然今天仍有仇恨,但通过共同努力,仇恨可以减轻或避免。
「爱」的来龙去脉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ove")
作者引用屠格涅夫《猎人日记》中母鸟不顾危险保护幼鸟的故事,说明亲子之爱的本能和力量。 他认为,「爱」是作家重要的题材。 「爱」不仅指男女情爱,也包括亲子、兄弟、朋友、乡土、国家、人类之间的爱。
爱应当是自然地存在于我们之中的,是一种本能,也是最重要的情感。
它是将个人组织成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等集体的基础力量。 爱源于人类的生命力和对生存的欲望,是人类关系最完美的表现。
作者探讨了缺乏「爱」的人。 罗马暴君尼罗王残酷杀戮亲人大臣百姓,甚至为欣赏焚城而高兴,他的字典里没有「爱」。 吴起杀妻求将、迫守寡女儿自杀,心中也无爱。 汉高祖刘邦对父亲被威胁、对功臣的态度也显出缺乏爱。 作者认为缺乏爱的情感的人是可怕的。
这些缺乏爱的人,并非初生就如此。 他们可能渐渐变得只爱自己,视他人为服务于个人利益的工具。 这种想法与社会制度有关,如封建社会中皇帝视国家为私产,将他人利益视为矛盾敌人。 薛宝钗对宝玉的爱被作者看作主要源于对富贵地位的追求,缺乏真诚,令人厌恶。
然而,人的思想状况很复杂,不能因一件事全面判断一个人。 但每个人总有其主要的、基本的想法作为行动指南。
作者指出,一个不能真正爱人群的人,也是不幸福的。 薛宝钗没有得到爱情,所求的富贵也破灭。 暴君名将虽得权力利益,却失去人心,最终孤寂凄凉。 即使一时得势,也会感到孤寂悲哀,如曹操。 真正爱护民众的人,即使遭遇困苦也不孤独。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爱护民众,与战士同甘共苦,即使失败,在民众心中仍是英雄,受到掩护和怀念。 作者认为世人并不愚昧,能看出谁为大众利益,谁为个人私欲。 欺骗无法长久,人们要的是真诚,能判断。
作者认为,爱人群不分成就大小,应当不吝惜自己的爱。 懂得真爱,会得到好处。 充满爱的家庭是幸福的。 许多家庭悲剧源于缺乏真爱,只将子女视为宝贝或为利益争夺。 在社会上,许多生活困难的工人却乐观团结,互助互爱,他们对同伴的事比自己的还上心,从团结友爱中感到幸福。 作者亲自见证同事们为患病同事捐款输血,称赞这是伟大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拯救了生命。 做这些事时,他们没有考虑回报。 收获是内心的安慰和与大众关系更密切,将来遇到困难也会得到同样关心支持。
作者赞扬我国人民互助友爱的传统,反对「各人自扫门前雪」。 引用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和「仁者爱人」来证明这一优良传统有理论基础。
然而,作者认为对人的爱也不是漫无准则的。 他批评郑国执政者抬人过河的行为是「爱护人民之普,不知爱民之好礼」。 真正爱人不能只满足于枝节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向乞丐施舍衣物只解决短暂困难,不能解决贫困根源。 真正的爱必须考虑如何消灭造成贫困的原因,创造理想社会。 仅满足于略为照顾是形式的「人道主义」。
作者还指出,对人的爱不能完全无所区别。 对亲密关系的人和一般人关怀照顾会有所不同。 而且必须先能真爱自己的亲人才能真爱其他人,否则是矫揉造作。 对于与大众利益相违、共同的敌人,不能用「爱」。 作者举宋襄公打仗时对待敌人的迂腐仁义,结果惨败为例。 这是一种无原则的「人道主义」。 真正爱护大众的人,首先要能判别是非黑白、真假善恶,从大体和本质出发。
作者也将爱与「姑息」区别开来。 母亲对子女一味纵容,只会使孩子骄纵任性,染上恶习,有害无益。 这不是真爱,是侮辱了这个伟大名词,「爱之适足以害之」。 爱一个人必须考虑效果,主要在于引导他走向正途。
这适用于爱人、同事、朋友以及所有接触到的人。 恋爱中的青年容易犯错,为讨好对方而对缺点不加批评纠正。 对朋友的偏袒、掩饰错误,甚至「义气」地跟着做坏事,都是友爱的大敌。 作者引用古语「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和「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说明真爱与假爱的分界。 他通过对比两位老师,一位教学严格不受同学欢迎,一位教学放松受同学欢迎,但毕业后才明白严格的老师才是真爱学生,他们的教学使学生受益。
爱的力量 (The Power of Love)
作者认为,强烈、真正爱护大众的情感能产生巨大力量和不朽决心。 恋爱中的人最勇敢,能排除万难,显现惊人勇气和坚决意志,做出平日不能做的事。 这不只局限于恋爱,凡是有强烈爱的人都如此。
历史上许多英勇爱国的事例体现了爱的力量。 文天祥在国家危亡时奋然而起,坚决卫国,被擒后坚持不屈,赋《正气歌》,从容就义。 他的浩然乐观精神至今仍具振奋作用。 唯一解释这力量的原因,是他们对国家不能摧毁、不可磨灭的爱国热情。 许多人一生为大众谋利,不顾自身艰苦甚至牺牲生命,正是因为热爱广大人群,不惜为此献身。
这种爱不可强求,不容作伪,只能出自真心,源于对人生的正确看法。 具备正确伟大爱的人,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力量,是人类未来更幸福的保证。 因为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所以人类整体在不断向前迈进。
生命的灌溉 (Irrigation of Life)
作者呼吁读者以全心去爱人,也打开自心接受别人的爱。 花朵需要水灌溉才能盛开,生命也需要爱的鼓舞才能具备价值,显现光辉。 爱不是施予或购买,它是心连心的纽带,自然交流,存在于整个人群中。
爱亲人能获得美好家庭,爱朋友能得到无比力量,爱国家能使前途光明,爱全人类能感到个人生命的不朽。 作者劝诫不要停留在狭隘的「爱」中,不要让个人的「爱」妨碍大众。 这样的「爱」只会远离真正的幸福。
作者最后总结,要丰富爱的感情,依靠全人类的情感共鸣,在未来希望的照耀下欢欣迈进。
这本书从欢笑、哀愁、仇恨和爱这四个基本情感入手,结合生活事例、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对情感的理解,尤其强调了将个人情感与集体利益、社会进步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真诚无私的爱 [全书]。
它是一本引导读者认识情感本质、学会正确处理情感,并从中获得力量和幸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