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
Robert Bocock
探讨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背景中。文本详细阐释了文化霸权的哲学根源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特别是与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异同。此外,数据也评估了该概念如何挑战经济决定论,并强调国家、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在塑造社会同意和道德领导力方面的关键角色。总体而言,这些选段提供了一个关于文化霸权理论发展及其当代意义的全面概述。
《文化霸权》是由Robert
Bocock所著,田心喩翻译,并由沈起予主编的「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系列中的一本书。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填补台湾在严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空白,为读者、学生、研究生和教学人员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术资源。
总体介绍与核心目的
本书的核心在于深入分析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发展的「文化霸权」(hegemony)理论。译者田心喩指出,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科学界和组织运动者中日益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政权如何统治,以及政治如何宰制社会,更揭示了现代社会(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中,国家如何在家庭、教会、工会、学校等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中,扮演看似中立的角色,却无所不在地「构筑」社会的运作。
本书的作者Robert
Bocock是英国空中大学社会学系的高级讲师,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宗教社会学、精神分析和现代英国的仪式活动等。本书被誉为全世界第一本有系统地分析文化霸权概念和思想的书籍。虽然作者更偏重于学术整合,强调社会理论与政治-道德哲学的系统联系,但它仍然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化霸权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发展。
各章节详细书评
- 主编总序 主编沈起予指出,在解严与开放政策下,国内对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日增,但学术资源仍相对匮乏。他强调,这套丛书(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在内的六大类丛书)的目标是为无法亲炙此领域的读者提供入门途径,并为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提供丰富、系统的数据,期望能提升社会的知识水平,最终做到从学徒到专家的养成都能仰赖这些丛书。
- 译序 译者田心喩阐述了翻译本书的动机,源于1980年代初台湾蓬勃发展的社会运动需求。他强调了文化霸权概念的重要性,认为它能帮助人们理解现代社会的统治方式以及国家如何看似中立地建构社会。译者也点出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过于侧重学术整合,而较少谈及文化霸权在现实中的操作和应用问题。
- 导论 导论明确指出,文化霸权的核心意涵是「知识与道德的领导权」,这种领导权是透过社会主要团体积极的同意而取得的。它代表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机械论的决裂。作者追溯了文化霸权概念在当代社会理论中重新兴起的背景,特别是1979年以来「撒切尔主义」等「新右派」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以及西方社会中阶级变革动力减弱的观察。 葛兰西的思想是在他被墨索里尼政府监禁期间具体化的,其理论旨在解释为何西方无产阶级未能成功发动革命。文化霸权是一种「无所不包、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将一个经济阶级对另一个经济阶级的宰制,凝结成文化上的优势,使某些思考方式变得「自然」或「理所当然」。导论也提及了法国哲学家阿图塞(Louis Althusser)的「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葛兰西如何透过强调人的能动性(human agency)来挑战这种观点。葛兰西强调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并且认为只有具备「结合力的世界观、圆融成熟的哲学和有关联的道德」才能形成文化霸权。
- 第一章 文化霸权的槪念 本章深入探讨文化霸权概念的发展脉络,强调它在葛兰西社会理论和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指出,受葛兰西影响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已不再主张经济决定论。
- 马克思思想中的潜在概念: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未被清晰阐述。然而,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展现了阶级斗争在政治层面「相对独立性」的机制。马克思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分,对葛兰西理解文化霸权至关重要,因为它暗示了非国家途径(即市民社会)在文化霸权斗争中的作用。
- 列宁的影响:列宁在《怎么办?》中强调理论领导的重要性,认为工人阶级单凭自身力量只能形成工会主义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需由知识分子引入。葛兰西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运动战」(war of manoeuvre)和「阵地战」(war of position)的区分。他认为,在俄国这样市民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适用「运动战」(直接攻坚国家政权),而在西欧这样市民社会高度发达的国家,共产党必须先在市民社会中取得无产阶级的文化霸权,采取「阵地战」。
- 葛兰西的核心范畴:葛兰西将社会形态分为三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围: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国家(暴力手段和国家官僚机构)、市民社会(非经济、非国家资助的组织,如宗教、教育机构、大众传播等)。葛兰西强调国家(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文化霸权领导的地方,而国家是社会强制力的来源。他提出了「完全的国家」(integral state)概念,即「政治社会 + 市民社会」,是披着甲胄的文化霸权结合体。
- 安德森的三种模式:作者引用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对葛兰西《狱中札记》的三种文化霸权模式的分析,这些模式反映了国家、市民社会和经济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葛兰西思想中存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 第二章 葛兰西的问题设定 本章旨在阐明葛兰西的「问题设定」(problematic),即他为文化霸权概念建立的广泛理论框架。
- 批判经济主义:葛兰西的核心目标是纠正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经济主义」思潮。经济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必然导致其崩溃,并导致政治上的「宿命论」,认为只需等待革命到来。葛兰西坚决反对这种观点,强调历史并非自然规律,人类能够且应当控制历史。他进一步将马克思的异化论解释为人类创造能力的贫困化,而非单纯的物质贫困。
- 实践哲学:葛兰西将马克思主义称为「实践哲学」(philosophy of praxis),强调哲学的核心地位,认为哲学与历史理论和政治学密不可分。他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改造为纯粹的科学,认为科学本身不提供道德和政治判断。他主张,哲学应与不自主性和自主性相关联,关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的选择限制。
- 批判克罗齐和唯心主义:葛兰西对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批判,帮助他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立场。尽管克罗齐是唯心主义者,但他强调人的能动性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葛兰西认同这种能动性,但批判克罗齐的哲学过于抽象,未能与具体的政治行动纲领结合。葛兰西认为,只有强有力的共产党政党才能实现哲学与道德的集体化,推动历史变革,而非仅靠个别哲学家。他指出,哲学必须与社会理论结合,才能避免沦为乌托邦或纯粹的形而上学。
- 第三章 新的问题设定 本章聚焦于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一般关系,以及道德-政治哲学与社会学的特殊关系,这些是理解文化霸权新问题设定的关键。
-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认为,实证主义阻碍了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有用的关系,导致社会科学家倾向于规避价值判断,并将哲学视为无意义。然而,他强调社会理论的基本概念都源于哲学,哲学与社会学、社会理论的关系是根本性的,不可分割。
- 道德-政治哲学与文化霸权:葛兰西认为,道德-政治哲学(关乎正义、自由、平等、和平等概念)必须与社会理论紧密结合,才能避免沦为抽象的乌托邦。他主张,文化霸权的领导包含知识、道德和哲学的领导,而非单纯的技术应用。这种领导的实现,需要透过发展全国所有主要团体的知识、道德和哲学的同意,并要求政治领袖能说动民族-人民的情感,避免脱离群众。
- 批判「科学主义」与「反人道主义」:葛兰西的反经济主义立场,延伸到批判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一门纯粹科学的「科学主义」。他反对阿图塞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层面剔除,认为这会使理论失去对人类潜能贫困化的主要动机。葛兰西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道德哲学和世界观,不只是分析工具或政治指南。
- 第四章 社会变革 本章将葛兰西的社会变革理论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作品进行比较,特别关注宗教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 共同的批判:葛兰西和韦伯都批评了教条的经济决定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政治和文化层面的自主性。他们都认识到经济因素作为基本背景的重要性,但更强调世界观、宗教、道德价值和动机类型在理解历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 宰制与领导:葛兰西区分了国家基于武力的「宰制」(domination)和基于同意的「领导」(leadership,即文化霸权)。这种区分在两种理论中都有相似的概念作用,尽管他们的政治观点不同。
- 官僚政治与理性化:两位思想家都关注现代社会中官僚政治和理性化日益增长的现象。韦伯认为,理性化是不可避免的,并导致了世界的「去魅」(de-magification),即神圣和非理性领域的消失。葛兰西也认识到官僚政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但他认为可以透过民主集中制来控制。他强调党组织需要倾听群众心声,避免脱离群众而走向官僚化和专政。
- 宗教的角色:葛兰西和韦伯都分析了宗教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葛兰西将宗教视为利用道德价值体系、信仰和仪式来发挥普遍世界观作用的范例,尤其以天主教为例,它成功地将知识分子和群众整合到统一的世界观、道德体系和组织中。葛兰西认为,党组织在建立文化霸权时,可以借鉴宗教组织在社会化和传播哲学思想方面的有效性。
- 第五章 文化霸权和晚近的社会理论 本章探讨了文化霸权概念在近期社会理论中的发展,特别关注拉克劳(Ernesto Laclau)和莫菲(Chantal 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立场。
- 拉克劳和莫菲的贡献: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葛兰西的思想,强调与经济本质主义的彻底决裂,认为「阶级」并非既定的实体,而是通过政治活动建构出来的。他们将葛兰西的「人民-民族」概念引申,纳入妇女、同性恋、少数民族等各种新的社会运动团体作为变革的能动者。拉克劳和莫菲提出「接合」(articulation)的概念,认为社会中的任何结合都必须被建构和维系,社会本身缺乏本质。他们强调象征领域的重要性,并倾向于忽略物质经济因素(如货币)和国家强制力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 反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本章深入探讨了反本质主义在西方哲学中的根源,包括存在主义(如沙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和后结构主义。作者质疑拉克劳和莫菲完全排斥「人的本质」概念的合理性,认为任何妥当的道德和政治哲学都需要一个关于人的性质或需要的概念,作为价值判断的客观基础。这呼应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中包含的人道主义和关于人类潜力与基本需要的观点。
- 结论 结论再次强调,文化霸权的问题设定使社会理论和社会学摆脱了实证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纠缠。它强调人的能动性、同意和政治意志,为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作者承认,葛兰西的分析有其时代限制(例如,他当时只能以苏联为「现有的社会主义」的依据),但他的思想仍可应用于分析晚近的共产主义政权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力量。 结论再次肯定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挑战,并强调韦伯作品(特别是宗教社会学、理性化和官僚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持续重要性。作者主张,社会学应与道德和政治价值相联系,避免沦为漫无目标或无意义的学科。他强调,一种文化霸权的哲学或世界观必须透过理性的理解和广大人民的情感与道德同意来赢得,而非武力强制。最后,他呼吁将马克思主义重新理解为一种结合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的政治哲学,并重新纳入人道主义、黑格尔化概念和本质主义的组成成分,以促进西方社会人类潜力的发展。
总体而言,本书《文化霸权》是对葛兰西核心思想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梳理。它不仅详细阐述了文化霸权的概念本身,更将其置于广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西方社会学思潮以及当代政治经济背景中进行分析,展现了葛兰西思想的丰富性、原创性以及其对后世理论的深远影响。尽管译者和作者都指出了一些学术上的侧重和不足,但作为一本系统探讨文化霸权的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解框架和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