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图片
  南洋大学学术论丛 10 陈剑主编   庄钦永卷 新甲华人史史料考释 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     庄饮永, 1949 年出生于新加坡。 1971 年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负笈澳洲国立大学。研究东汉安帝灾异,获亚洲研究硕士学位。回新后,任职于新加坡政府部门,先后担任国家图书馆东南亚特藏部主任、国家档案馆助理馆长等职。退休后 , 重回学术界专事撰研,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并在该中心获取哲学博士学位 . 现任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硏究领域除中国东汉史、晚淸汉语词汇学之外,更关主于新马华人史、新马华文碑铭收集与研究。着有:《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8 )。 《新加坡华人史 论丛》(新加坡:南洋学会, 1986 );《新甲华人史新考》(新加坡:南洋学会, 1990 );《实叻峨嘈五虎祠义士新义》(新加坡:南洋学会, 1996 )《马六甲、新加坡华文碑文辑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8 );《 Heroic Images of Ming Loyalists : A Study of the Ghee Hin Kongsi Leaders' Spirit Tablets in Singapore 》(新加坡亚洲研究会 .1999 )等书。主编有: (Master list of the South-east Asian Microform Supplement ( 1978-1983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1986 ):《 A Se1ect Bibliogrnphy of Chinese Source for Nineteenth-Century Singapore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1987 )《 Index to Papers and Report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 1867-1955 )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1991 );《 A List of Singapore Periodicals in Chinese Held by the Departme...

当代马华文存6文化卷·90年代 作者简介

《  当代马华文存 6 文化卷· 90 年代》  作者简介 1. 骆静山 笔名沙舟,曾任学院讲师,中学校长,时评专栏作者。已出版有关政经文教等著述六种。   2. 林振慕 笔名林慕,霹雳文艺研究会理事。曾为化验师专门从事矿物分析化验工作,后转入商场发展。现参与 CIV 集团市场发展计划。著有《我的态度》、《迷失与醒觉》。   3. 柯嘉逊 学者与政治工作者,新纪元学院院长;人民之声主席; 1990-95 年为八打灵区国会议员, 1985-90 年为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主任。   4. 何国忠 1963 年出生于柔佛居銮,马大中文系毕业,马大中文系硕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博士,现为马大东亚系讲师。著有《班苔谷灯影》、《塔里塔外》等。   5. 王锦发 前任《星洲日报》主笔及《南洋商报》总主笔。 1997 年 9 月 9 日病逝。   6. 陈美萍 现职《南洋商报》专题作者。   7. 安焕然 台湾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学硕士,现任南方学院学术研究主任兼学生事务主任中文系讲师,报社专栏作者。   8. 祝家华 槟城理科大学商业管理系毕业、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目前是政大政研所博士候选人。著有《解沟政治神话•大马两线政治的评析》、《炉火中的沉思》。   9. 许德发 马大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华研副研究员,《人文杂志》执行编辑。   10. 刘崇汉 马大毕业,现任中华大会堂总会副执行总秘书,业余从事华人文史研究。   11. 郑良树 笔名郑百年,文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专书 20 种,由北京等地出版,包括汉学及海外华族研究,嗜书画。   12. 郑庭河 出生于瓜拉丁加奴,马大中文和历史系毕业,目前就读于国大 (UKM) 人类学及社会学硕士课程。   13. 曾庆豹 马华新生代学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硕士学士,台北《宇宙光•哲学拾贝》、《星洲日报•思想学问》等专栏作者。   14. 郑云城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毕业,从事资讯工艺行业,时评作家。 ...

21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的前景

当代马华文存 6 文化卷· 90 年代   21 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的前景 明智选择正信宗教 陈金狮   在这新旧世纪与千禧年交替的门槛,看到宗教势力膨胀,宗教乱象丛生,如何加以回应?以下几点是人们所当关注的:   一般“正信”(按社会学观点说)宗教,具有共同取向,即关切人生的各种终极性问题,包括(一)生命的来源、价值、意义和目标。( - )人生的苦难和考验。 (三)善与恶,爱与欲的 互动关系。(四)死亡与来生的探索。这不但是正信宗教一直在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人类穷一生之力要寻求了解之谜。古代人尝试通过宗教以寻找人生的答案,在前面的世纪与千年,人们也会有同样的需要。   确定对正信宗教的需求   人类在心灵上需要宗教,犹如肉身需要食物。从基督教角度看,这是因为人被造带着“神的形象”,并拥有“神的灵气”,因此“宗教性”或“敬拜心”是人性内在成分,就如人的“道德性”或说“良心”一般。   宗教是“万物之灵”的人“灵性”的表彰,是扼杀或压制不了的。当代无神主义的没落,和相对的宗教崛兴现象,是这论点最佳说明。宗教信仰的崛兴,不单在亚太区包括本国有目共睹,在欧美地区也蔚为风气。这风气的导因之一,与新兴的“后现代主义”情结有关,也跟“未世情结”有关。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意识中理性主义、世俗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反弹与抗衡;有关意识引发了人类回归自然、真我、心灵、神灵、宗教(包括邪教、迷信)等之情结;亦可视之为现代人“寻根”的一股浪潮。   基督教界时下蓬勃发展的灵恩运动( Charismatic Movement ) , 亦可视之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效应。欧美社会基督教门外近年来则流行着 " 新纪元运动 " ( New Age Movement )。这运动基本上是一种东、西方宗教与灵性的混杂主义,既可相信上帝和耶稣,也可接受印度教的自我神化和轮回观念;既可祷告,也可通灵交鬼;或选择参与瑜伽、巫术、神医、精神治疗、潜能发挥等活动。同时欧美社会也日益面对外来移民带人非传统宗教之冲击。因此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趋向,不是需要或不需要宗教信仰,而是如何看待和选择宗教信仰,或称之为“灵性功修”。   华族同胞向来在宗教信仰课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