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重新审视教育——基于自主学习、玩耍和信任的视角

图片
  表單的頂端 重新审视教育 —— 基于自主学习、玩耍和信任的视角   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作者 (美)彼得·格雷 译者 馬小鳳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01 核心思想: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对当前主流的强制性学校教育体系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和批判。作者通过个人经历、进化发展心理学的视角,以及对狩猎 - 采集社会和另类教育模式(如瑟谷学校)的研究,强调了儿童天生具备自我教育的本能。强制性学校教育及其对自由玩耍的限制,不仅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还阻碍了他们发展责任感、自主性、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重要品质。作者呼吁回归以信任为基础的育儿方式,并探索非强制性的、以儿童自主学习和玩耍为核心的教育替代方案。   关键内容和论点: 1. 作者的个人经历与研究动机: 作者作为进化发展心理学教授,最初的研究兴趣在于哺乳动物的情感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其子斯科特在传统学校的经历非常糟糕,被视为 “ 不良行为 ” 儿童,这引发了作者对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 一次在校长办公室的经历成为转折点,作者意识到学校对斯科特而言是 “ 监狱 ” ,这促使他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并允许斯科特按照自己的方式接受教育。 作者的研究动机从最初对儿子的关心,转向对儿童群体以及教育的人类生物学基础的兴趣。他开始关注人类天性中哪些方面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考察标准化学校制度之外的教育环境。 引文: “ 对斯科特来说,学校就是监狱,而他饱受牢狱之苦,这实在冤枉。 ” 引文: “ 斯科特在校长办公室说的话改变了我的专职方向,也改变了我的个人生活。 ”   2. 对自由玩耍重要性的强调和当前社会自由玩耍的衰落: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与邻居鲁比一起玩耍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自由玩耍中蕴含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例如学习骑自行车。 他认为,孩子天生就该自由自在地玩耍,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 自由玩耍是孩子们学会交朋友、克服恐惧、解决问题、掌控生活、练习身心技能的主要途径。 现代社会中,孩子们玩耍的自由不断被削弱,成年人对孩子的控制日益增强,鼓励和要求孩子参加由成年人指导的课程和活动,而不是自由玩耍。 这种 “ 反对玩耍的态度 ” 不仅存在于学校,...

气候投资

图片
 气候投资 气候投资 作者:(美)布鲁斯·厄舍 译者:刘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ISBN:978-7-5217-5884-9 主要探讨了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投资者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详细分析了气候问题解决方案、投资策略以及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方向。核心观点是,气候变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投资者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中。   第一部分:动力 繁荣背后的危机: 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人为的气候变化。作者引用科学推算强调了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 “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在 20 世纪已经使地球变暖 1℃ ,而目前的碳排放轨迹将导致 21 世纪末全球变暖 4 ~ 6℃ ,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 为了避免灾难,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零,理想情况下在 2050 年,最迟不晚于 2070 年。 气候变化时代的投资: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巨大的投资,预计到 2050 年需要 125 万亿美元来实现全球经济脱碳。私营部门的参与至关重要,因为政府在确保碳排放监管和资本激励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仅靠政府力量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和快速的转型。作者强调本书聚焦于 “ 对投资者的影响,以及投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 发展动力: 尽管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足,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正在推动资本从高污染行业转向气候问题解决方案。这些趋势包括: 物理风险: 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如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对金融资产造成实际风险。资产价值可能因气候变化达到关键点而迅速崩溃。 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人造肉等正在快速发展,并在成本和性能上超越传统技术,颠覆现有产业。作者举例: “2020 年,美国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第一次超过煤炭, 5 家美国煤炭公司在一年之内申请破产。 ” 演变的社会规范: 全球青年运动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正在改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并敦促企业和政府采取行动。 政府行动: 尽管国际协议进展缓慢,但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实施雄心勃勃的减排政策和激励措施。   第二部分:气候问题解决方案 该部分详细介绍了当前已经商...

《看不见的性骚扰:为何男性意识不到,女性却深受其害》

图片
  《看不见的性骚扰:为何男性意识不到,女性却深受其害》     书名: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作者:【日】牟田和惠 译者:曾玉婷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读客文化 出版时间: 2024 年 9 月 ISBN : 9787547749388 字数: 65 千字   本书由一位资深研究者和女性主义运动活动家所著,作者在性骚扰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曾参与大量性骚扰案例的调查,并担任法庭专家和智囊团成员。与市面上常见的性骚扰科普书籍或防范手册不同,本书 着重于深入解析从外在难以窥探到的性骚扰内情,旨在令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性骚扰问题的本质 。   核心观点与内容概要:   “ 确信犯 ” 的罕见性与认知偏差: 作者指出,实际上明知故犯的性骚扰者( “ 确信犯 ” )非常罕见,更多的是行为人基于 “ 对方是自愿交往 ” 、 “ 对方没表现出不悦 ” 、 “ 自己完全没有恶意 ” 等认知偏差而实施了性骚扰行为。本书并非为性骚扰者开脱,而是旨在揭示性骚扰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双方当事人在事件中的不同感受与理解。   性骚扰的 “ 罗生门 ” 现象: 书中强调,性骚扰如同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一样, 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 。即使没有人在撒谎,人们也会因自身立场、经历和性格等原因讲述截然不同的故事,因此,否认性骚扰的男性未必就是在撒谎。   广义与狭义的性骚扰: 本书区分了日常用语中范围极广的广义性骚扰和法律用语中会被 “ 正式认定 ” 并采取处罚措施的狭义性骚扰,两者之间存在重叠但差异巨大。作者通过类比 “ 黄牌 ” 和 “ 红牌 ” 生动地解释了这种区别。   恋爱型性骚扰的解析: 书中重点分析了男性以为在谈恋爱(包括不正当关系),却被女方举报为性骚扰的 “ 恋爱型性骚扰 ” 。作者将其细分为 “ 臆想型 ” 和 “ 现实型 ” 两种模式,并深入剖析了男性在恋爱关系中的认知错觉以及女性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被动地位。   职场权力与无意识的施压: 作者强调,在职场和校园等环境中, 男性往往拥有权威权力、正当权...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张伟然

图片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一书作者张伟然,探讨中古时期文学作品中地理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历史渊源,着重分析古人如何感知和理解地域空间。书中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划分、地名在文学中的空间逻辑、以及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此外,该书还探讨了 “ 禽言 ” 诗的兴起与古代环境感知之间的生态关联,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和文化认同的深刻影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深化对中古文学和中国文化地理的理解。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可以初步领略到作者 以历史地理学的独特视角,深入解读中古时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地理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该书旨在弥合传统文学研究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鸿沟,揭示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如何塑造和影响了文学的表达和意境。   该书的核心关切在于 “ 感觉文化区 ” (或曰乡土文化区)的研究,作者认为,相较于基于客观指标划分的 “ 形式文化区 ” ,通过古代人的认同而复原的感觉文化区更能反映当时的文化实况,是理解古代地理空间认知的重要钥匙 . 作者以唐代为例,探讨了当时人所认同的文化区域,例如对岭南的 “ 远 ” 和 “ 异 ” 的感知,以及对河东、河北、河南(尤其是洛阳)等地文化特点的描述和评价。   在对具体地理意象的解读上,本书展现了其 严谨的考证方法和跨学科的视野 。例如,作者花费大量笔墨 辨析杜诗中 “ 江汉 ” 的含义 ,批判了文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的 “ 二指说 ” ,强调地名的含义应基于历史地理事实和当时的整体人文环境,而非后人的主观臆断。作者 倡导使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研究古代地名 。此外,书中还 深入探讨了 “ 洞庭 ” 在《柳毅传》中的指代问题 ,通过分析地理文献和文化常识,提出了 “ 洞庭 ” 实指太湖的观点。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其对 类型化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的探索 。作者以 “ 巫山神女 ” 和 “ 潇湘 ” 为例,细致地分析了这些经典文学意象的产生与特定地理环境(如巫峡的奇峰地貌和楚地女性相对自由的社会风俗)以及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分析超越了简单的风光描绘,深入到了地理环境对作家想象力、创作思维乃...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图片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 —— 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 —— 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作者是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廖小健教授。内容包括了本书的序言、目录和绪论部分,概述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在战后时期族群关系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主要内容、观点和方法。 文献回顾部分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华族群关系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本书旨在探讨在复杂族群矛盾背景下,马来西亚如何维持社会相对稳定,以及华人与马来人关系演变和社会发展的互动。       《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 —— 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 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与马来人两大主要族群关系发展演变、问题症结、相互影响以及未来展望 的重要学术著作。本书的编委会由暨南大学 “ 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 ” 推出,汇集了校内外众多资深教授和学界新秀的前沿研究成果。在 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的背景下,本书对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 学术价值 ,也对理解 多元族群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具有 现实意义 。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历史发展与矛盾表现: 详细梳理了马华两族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中、战后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后 四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发展与矛盾冲突,并深入分析了 **“5·13” 事件 ** 等重大影响事件。研究指出,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族群矛盾与冲突持续不断,其持久性和频繁性超过了不少其他多元族群国家。 问题与症结: 深入剖析了马华两族在 宗教、文教、居住地域和经济生活 等方面的差异,并着重探讨了 **“ 马来人特权 ” 和 “ 族群政治 ” 对两族关系的影响。本书认为,马来西亚族群矛盾的特殊性在于 族群公民法定地位的不平等 以及 特殊的族群政治动员模式 ** 。 马来社会发展与族群关系: 从 马来人的政治地位、政府的马来人政策以及马来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等方面,探讨了马来人与华人和平共处的原因。研究认为,马来人在 经济和教育 方面的发展有助于缩小族群差距,缓和族群矛盾,且族群博弈主要由政府出面,暂时没有诉诸暴力的必要。 华人社会发展与族群关系: 分析了 马来人优先政策...

《新山今与昔》—— 一部记录新山华人历史的珍贵文集

图片
  《新山今与昔》 —— 一部记录新山华人历史的珍贵文集   《新山今与昔》收录了吴华先生撰写的七十余篇短文,细致描绘了新山从开埠至今的历史变迁。文章分为六辑,涵盖了古迹掌故、先驱人物、华社组织、教育文化、行业巡礼以及史话怀旧等方面,以点滴史料,勾勒出新山华人社会的发展轨迹,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本书由新山海南会馆出版,旨在配合全国华人文化节 “ 回归历史,再创辉煌 ” 的主题。   吴华所著的《新山今与昔》是一部收集了七十余篇短文的文集,这些文章大多发表于 1981 年至 1982 年间的《星洲日报》南马增版。本书由新山海南会馆赞助出版,并由南方学院理事长黄循积先生作序。正如序言所言,本书虽非鸿篇巨著,却通过点滴片段的历史掌故,连串成了一部认识新山华人历史的重要篇章。   吴华(原名吴坤纪)是一位祖籍海南省琼山县,资深的马来西亚华族历史研究工作者。他治史态度严谨,力求考证,其著作曾受到学术界的肯定。本书的出版,正值新山举办第十七届全国华人文化节,主题为 “ 回归历史,再造辉煌 ” 。作者将早年报章连载的文章重新修订整理,旨在让新一代认识新山的港主、华文教育的开创以及华人文化的传承等先贤们的伟大功绩。正如黄循积先生所强调的, “ 一个不懂得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悲惨的民族! ” 。   《新山今与昔》的内容涵盖了新山历史的方方面面,从地名的由来、昔日被称为 “ 小汕头 ” 的城市面貌,到两座中央巴刹、翁固本街巴刹仔的变迁。书中还追溯了污浊的沙玉河的昔日景象、纪念华人的街道名称的由来,以及从义兴路到惹兰敦拉萨的道路历史。此外,历史悠久的动物园、今昔的风化区、甘榜彭亨的故事以及古文茶的今昔也都有所涉及。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着重于新山的古迹与掌故,如大皇宫、武吉登巴兰山、古老的官邸、著名的庙宇与教堂,以及从钻禧纪念堂到百名坠机罹难者纪念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详细介绍了新山明墓、绵裕亭义山以及新山华侨殉难公墓,记录了早期华人移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   在 “ 先驱人物 ” 部分,本书介绍了对新山开埠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贤,如陈厝港港主陈开顺、华侨侨长陈旭年、义兴三兄林亚相,以及大慈善家黄亚福、实业家卓亚文等。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

《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 1945-1959》

图片
  《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 1945-1959 》 崔贵强   崔贵强撰写的《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 1945-1959 》是一部学术著作,探讨了二战后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从传统侨民心态向本土国家认同转变的复杂历程。 书中细致考察了影响这一转变的内外因素,包括战后东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新兴民族主义的冲击以及新马华人自身的社会结构演变。 作者深入分析了华人在面对新的国家建构时,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调整其政治效忠和身份认同。 通过对历史事件、政治动向和社会现象的考察,本书揭示了这一关键时期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深刻转型。   崔贵强先生所著的《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 1945-1959 》是一部深入探讨二战后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国家认同转变的学术著作 。本书旨在填补当时英文和中文学术界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研究的空白。香港大学历史系的颜清煌教授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本书的学术价值,认为其对新马华人国家认同演变的探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崔贵强出身于南洋大学历史系,后于夏威夷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曾任教于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此外,崔先生还担任新加坡《南洋学报》的主编,可见其在新马华人史研究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颜清煌教授相信,崔先生未来在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书的 研究重点 在于 1945 年至 1959 年间,新马华人如何从认同中国转向认同他们所居住的地区 。作者通过 广泛地应用战后新马出版的华文报章和英国殖民部档案 , 详细地阐述了新马华人对政治变革的反应 ,从而解释了他们国家认同的转变。作者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条理分明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令人信服。   本书的意义在于探讨了新马华人所处的特殊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历史原因 。在经济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新加坡华人,展现出高度的信心和理想。然而,马来西亚的华人却面临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地位逐渐下降的局面,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本书试图解答这种困境是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否由英国人一手造成,或者是因为华人自身缺乏团结和政治觉悟。尽管人们容易做出观察性的结论,但本书致力于提供具体的史实来解答这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作者在序言中也指出,二战结束后爆发的国共内战对新马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