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文化霸权》 Robert Bocock

图片
  《文化霸权》 Robert Bocock   探讨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 文化霸权 概念,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 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背景中。文本详细阐释了文化霸权的 哲学根源 及其在 社会变革 中的作用,特别是与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 异同 。此外,数据也评估了该概念如何挑战 经济决定论 ,并强调 国家 、 市民社会 以及 知识分子 在塑造社会 同意 和 道德领导力 方面的关键角色。总体而言,这些选段提供了一个关于文化霸权 理论发展 及其 当代意义 的全面概述。   《文化霸权》是由 Robert Bocock 所著,田心喩翻译,并由沈起予主编的「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系列中的一本书。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填补台湾在严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空白,为读者、学生、研究生和教学人员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术资源。 总体介绍与核心目的 本书的核心在于深入分析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发展的「文化霸权」( hegemony )理论。译者田心喩指出,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科学界和组织运动者中日益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政权如何统治,以及政治如何宰制社会,更揭示了现代社会(特别是工业化社会)中,国家如何在家庭、教会、工会、学校等各种有形无形的空间中,扮演看似中立的角色,却无所不在地「构筑」社会的运作。 本书的作者 Robert Bocock 是英国空中大学社会学系的高级讲师,拥有社会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宗教社会学、精神分析和现代英国的仪式活动等。本书被誉为 全世界第一本有系统地分析文化霸权概念和思想的书籍 。虽然作者更偏重于学术整合,强调社会理论与政治 - 道德哲学的系统联系,但它仍然有助于读者理解文化霸权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在不同思想家中的发展。 各章节详细书评 主编总序 主编沈起予指出,在解严与开放政策下,国内对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日增,但学术资源仍相对匮乏。他强调,这套丛书(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新知译丛》在内的六大类丛书)的目标是为无法亲炙此领域的读者提供入门途径,并为研究者和教学人员提供丰富、系统的数据,期望能提升社会的知识水平,最终做到从学徒到专家的养成都能仰赖这些丛书。 译序 译者田心喩阐述了翻译本书的动机,源于 1980 年代初台湾蓬勃发展的社会运动需求。...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一本全面剖析后现代思潮的著作

图片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一本全面剖析后现代思潮的著作   本书 集结了对 后现代主义 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入探讨,收录了不同学者从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的分析与批判。文本首先概述了后现代主义的 起源、发展轨迹及其核心特征 ,并引用了 伊哈布 · 哈桑 等学者的观点来界定其 “ 不确定性 ” 和 “ 内在性 ” 等审美特质。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 丹尼尔 · 贝尔、尤尔根 · 哈贝马斯和让 - 弗朗索瓦 · 利奥塔德 三位思想家关于 后工业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状况 等议题的论争,揭示了他们对后现代文化逻辑及其 平面化模式 的不同理解。最后,材料展望了后现代主义之后的 文化走向,并强调了对其进行 历史辩证分析 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由王岳川和尚水编辑,是文艺美学丛书中的重要一册。本书旨在为中国学界提供一个了解全球性 “ 后现代主义 ” 思潮的窗口,以期消除隔膜感和神秘感,促使学者们更准确地反思他人及自身文化。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三辑,从文化哲学、美学观念和艺术形态三个层面纵向联系和横向展开,力求呈现后现代文化变革的整体图景 。 代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 ( 王岳川 ) 这篇长篇序言是编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性论述,相当于全书的导论。王岳川指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思潮,其源起、定义、基本特征及其在哲学、美学、艺术方面的影响众说纷纭。他将其兴起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伴随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 “ 裂变 ” 。 王岳川强调,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而首先是 一种文化倾向,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他将其视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伴随知识爆炸、电脑与数据库的广泛运用,导致了利奥塔德所言的 “ 合法性危机 ” 。这种状况深刻影响着人类心理和行为模式,催生出 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他进一步指出,后现代文化与美学被 商品意识 所浸透,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失效,商品甚至带有一种 “ 新型 ” 的审美特征,文化被贴上商品标签。 复制、消费和平面感 成为后现代文化的核心代码。 序言还广泛列举了后现代主义影响的领域(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及其代表人物。王岳川认为,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与现代主义对立,甚至在某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