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郑和的眼泪 ——“三保山再无立足地?沈园非复旧池台!”

我们的这一条路 郑和的眼泪 ——“三保山再无立足地?沈园非复旧池台!” 陆庭谕   话说三保公郑和受命于端阿拉,在 1371 年降生于中国云南省昆阳县的一个回族家庭,成为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七世裔孙,小名三保,姓马,即马三保。   世人都知道三保公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是奉了明成祖的命令,一则追 查 明惠帝的下落,再则是 宣扬明朝的国威。其实他还有一项来自端阿拉的使命便是宣扬伊斯兰教(回教)。   当他从 1405 年至 1433 年之间,奉命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纵横于沧溟浩瀚的海洋上,历时廿八年,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之后,功成身退,最后魂归天国,随侍端阿拉之侧,那是 1435 年之事。   五百五十多年以来,魂在天国的郑和三保公都心如止水,真个是超凡入圣了。谁知这五百多年的的功力都在 1990 年 10 月中忽然消失,古井扬波,心血来潮,澎湃不止,郑和三保公这一惊,真是非同小可,连忙掐指一算,是吉非凶,这才定下心神,往事从头细数……。   你道是何事故竟然惊动不问世事已经五百多年的三保公郑和呢?原来,那是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工商考察团 旳 南京参观郑和公园,其中贵宾还有马六 甲州元首装赛阿末呢。这是五百多年来的第一盛事,岂不喜气冲天而令三保公郑和怦然心动呢!   三保公郑和在这贵客临门,临郑和公园之门的时刻,真的尘心未尽思乡县,想起当年怎 么 在十二 岁就成了战俘,又怎 么 进入燕王朱棣的私邸当侍童, 又怎 么 在“靖难” “清君侧”的事件中屡立奇功而随着燕王称帝为成祖!自己也擢升为宫监太监,又怎 么 率领舰队七下西洋,当想到那无边无际的波涛 汹涌的汪洋大海和那蛮荒世界的亚非各邦,虽是往事如烟,却还是历历如在眼前。   1405 年 7 月,郑和三保公率领六十二艘海船组成的舰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这个舰队有正副使节、战士、水手、医生、通事(翻译员)、书算手、火长、舵工、木匠、铁匝等两万七千多人;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有 . 十八丈,九根桅干,十一张风帆,可载一千多人。每艘船都有名号,如清和、长宁、安涛之类。   想起这一天,郑和三保公恍惚中又再是万人之上的海军统帅,浑身甲胄,威风凛凛地从江苏刘家河启航,驶出长江...

叶亚来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开辟吉隆坡的大功臣

我们的这一条路 叶亚来在马来西亚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开辟吉隆坡的大功臣 陆庭谕   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叶亚来是开辟吉隆坡的大功臣,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开辟吉隆坡,建设吉隆坡,保卫吉隆坡、复兴吉隆坡与发展吉隆坡。他是吉隆坡王,吉隆坡就是他的。在 1880 年以前,叶亚来是吉隆坡全权的行政官,是吉隆坡实际的统治者。   叶亚来和吉隆坡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吉隆坡发展成今天的马来西亚首都,叶亚来功不可没。因此,马来西亚的历史课本少不了他。不过,别有居心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千方百计要贬低他、否定他,甚至恫言要把叶亚来丢下巴生河……。这一切,我们从马来西亚实施的历史课程纲要中可见端倪。   1951 年方吴报告书发表,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从中国的侨民教育时代进入马来西亚的国民教育时期。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始,最重要的措施便是改编华校教科书。这比英校和淡米尔学校马来亚化早了将近十年。   1952 年教育部改编华校历史课程纲要中,有一个单元是《马来亚几个出名的人物》,一共介绍四个人物:   a. 文西阿都拉 b. 叶亚来 c. 瑞天咸 d. 胡亚基   1956 年拉刹报告书建议实施各民族学校的共同课程标准。在历史方面以《汉都亚及其四兄弟》取代了胡亚基。文西阿都拉,瑞天咸和叶亚来保留。整个课题《马来亚故事》 56 个单元之中,关于华人事迹仅有七项占 1/8 。这就意味着历史内容已经偏重马来皇室及马来人了。不过,总的来说,四、五、六三学年中的历史内容,还相当全面。   196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新的小学历史共同课程纲要,这个修订过的历史纲要,叶亚来还占有一个单元。   1976 年,历史共同课程纲要再修订,呈现整个马来人中心主义,叶亚来仅在《瓜拉雪兰莪与吉隆坡之历史》单元中顺便提起,而汉都亚却在《汉都亚、英勇、效忠的象征与马六甲的盛衰》自成一个单元,地位特殊,于此可见。   1980 年 5 月 110, 联邦直辖区巫统经济大会通过一项建议,叶亚来不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是拉惹阿都拉(根据文青体育部长拿督沙末工作论文)。   经过华社声讨之后,文青体育部长拿督沙末发表文...

吕正义先生哲人其萎!

我们的这一条路 吕正义先生哲人其萎! 陆庭谕   1989 年 8 月 13 日 , 吕正义先生在美国逝世,他是因患上癌症而不治的。   吕先生的噩耗传来,报界朋友在惋惜之馀,不禁勾起了吕氏的陈年旧事,津津乐道吕氏传奇的一生。他是前大马“鸡王”;他是大马快餐业鼻祖;他使吉隆坡商品交易所瘫痪及将新加坡肯德基炒至九 . 七 0 元。南洋商报经济新闻编辑先生充满感情的标题是:“吕正义:昔日叱咤风云,而今遽归尘土。”成为吕氏最佳写照!   在我们文教界的一群,华文中小学的当局,对吕先生的逝去,有更多的低徊不已,因为他对华文教育的支持是“乾净利落”的!   接触过吕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英文教育出身者,俭朴、爽朗、直率。他人如其名,古道热肠,助人为善。自己更不要出名。   当他了解雪兰莪官立华文高师同学会从 I960 年起便主办全雪华小学生华语歌唱比赛,七十年代中再接再厉成立儿童合唱团,此外,还有其他的活动,历届理事都是尽量配合,出钱出力,任劳任怨,不足之数,还须仰仗社妥人士大力扶持。他知道,高师儿童合唱团要作巡回演唱,要为华文教育打气,毅然慨允赞助经费,叮嘱随团理事要好好照顾儿童,对他们的献身精神,颂扬备至。   吕正义先生被推为坤成女中的董事,他重视科技,认识电脑教育方兴未艾,他先后捐献超过四十万元给坤中科学馆与电脑中心。从 1976 年 9 月到 1985 年 4 月期间,还以肯德基家乡鸡有限公司名义每月捐助一千元给该电脑中心。由于吕先生不愿扬名,所以该校的电脑中心是以吕先生的父亲“吕庆瑞”命名,作为纪念吕氏的贡献。   “教总 33 年”要出版,筹措经费不易,最后还差两万元,我和两三位理事,向他情商,事关华教史实,他一口答应,随手就签发支票,前后十五分钟功德圆满。他还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几位理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吕先生的快餐事业是在吉隆坡崛起的,雪隆地区的华校最早得到捐助,其后惠及外地,所以,教总同人对他耳熟能详。在“教总 33 年的封底,看到肯德基家乡鸡“好到吮手指”的字句时,都缅怀他的奇人奇事,如今,他息劳归主,我们都有责任杨其善举,毋使湮没!   ( 1989 年)

怀蔡晖

我们的这一条路 怀蔡晖 陆庭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51 年我离乡背井从柔佛州麻坡属的小市镇麻河边上的玉射来到吉隆坡进入州立学校高师班就读,不久就是农历新年,学校放假,同房的刘发振、郑振忠和尹建香三位同学都回乡渡岁。前两人回麻坡,建香则返金宝,我因来隆不久,在紧急状态时期,父亲身陷缧绁在新山扣留营,老家则刚从胶园迁入“新村 " 集中,弟妹幼小,母亲一人持家,经济拮据,来回车资是一笔负担,可省则省,便决定留下独个儿在吉隆坡过年。   老实说,在紧急状态中过年,“新村”里的气氛和日治时期差不多。忧心忡忡的居民,连小孩也知道日子难过,日夜困在铁蒺 藜的藩篱里,王小二 过年,吕蒙正式的一盏清汤一缕香……强颜欢笑而已。从外地来家的青年人,必须到警局登记方能留宿,像个“外星人”般被“人”注视着。我因初中三年在麻坡中化中学的宿舍渡过,回到玉射也几乎是个外地人了。兵荒马乱,多事之秋,这也是我不回家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在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过年,环顾人萧然,虽是吉隆坡,我住的地方是辛炳路(不久之后改名陆佑路,原陆佑路改为辛炳路)远离市中心,半个钟头才有一辆 GTC 的巴士经过,私人车辆也不多,既没有车马的喧闹,因是紧急状态时期,禁止燃放爆竹,也就因此没有爆竹声。……左邻右舍贴春联,贴门神,焚香,烧元宝,孩子们穿新衣、新鞋……。我避开房东一家“团年”的热闹,到空荡荡的马路上溜达,虽不是冰天雪地,也好像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的感受。……在我家何止少一人呢!   好久之后,师友们知道我如此“过年”,都怪我“为什 么 不早说……! ”我感激他们给我的温暖,也感到家的伟大!经过这一次的“难受”,第二年我也和其他游子一样,早早订购车票,预算归期了。这也是我每读王维这首诗中每一句而低徊不已的深思,……起先是父亲被扣留不能团聚,再后来是被遣送回中国而远离,接下来,则是兄弟为生活而各奔前程,天南地北,实在很难共聚一堂而“团年”,兄弟姐妹尚且唏嘘,何况高堂慈母,母子连心……!几十年寒暑,几十年人事,“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已是扩而充之,不只是思亲而已,已是想到每一个与我有关的人,他们的言笑,他们的举止,相聚时喜怒哀乐,人生的悲欢离合我领受他们的太...

沈亭先生追悼会悼词

我们的这一条路 沈亭先生追悼会悼词 陆庭谕   沈亭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也走完了他该走的路。在这个极端种族政治的马来西亚,在这个一元化的霸权主义的马来西亚,希望各民族得到公平合理的地位,尤其是要捍卫民族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民主人权的道路,的确是崎岖曲折,坎坷不平的,然而沈亭先生竟选择了它,因为他认为这是他该走的路。因为他认为生为华人,死为华鬼,已经烙上了“中华商标”,即使你改名换姓也避免不了二等三等公民的命运,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何况这种维护各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母语母文教育平等正是促使马来西亚团结与繁荣应该走的路,所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沈亭先生在这正义的路上是毫不寂寞的。因为和他一样生死与共的朋友正多着呢。俗语说“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要不,华文中学能够复兴与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吗?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陈激石博士讲得好“要是处理得不当,华文中学有第一次的复兴,不见得有第二次的复兴……!”有一位校长也说“以前的改制是受到威迫利诱的,现在则是自我奉送的……“我说“这真是,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沈亭先生死了,当然无话可说。活着的我们自然是任重道远了,这才是我们今天在追悼沈亭先生的重要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支持独中,维护华小,发展高等教育”的声浪中,我们一再警惕华小不要自我变质,如今又要高喊华文独中不费自我变质。为什 么 呢?在压力 底下会激发民族自尊,有凝聚力,一旦压力较轻,甚至受到怀柔政策的影响,警惕性松懈了,一步步走向自我变质,还认为我纳入国家教育政策主流了。这是沈先生耿耿于怀的一件事,身为战友的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吗?   居安思危,何况不安呢!表面上没有危机,其实正是危机四伏的时刻,在这追悼沈亭先生的同时,我们一走定要站稳立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以长征的步伐,争取最后的胜利!   ( 1991 年 7 月 28 日)

悼念周曼沙先生

我们的这一条路 悼念周曼沙先生 陆庭谕   1987 年 7 月 5 日(星期日)下午 4 时,槟城华人大会堂,槟城艺术协会,槟威华校董事联合会,槟榔屿明德正分校董事会,校友会,家教协会,槟城华校教师团体联合工委会,槟榔屿三江公所和槟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一共七个单位,组成工作委员会,进行筹募周曼沙教育基金和 出 版追思录并联 合各界举行追悼会,藉以缅怀我国老教育家周曼沙先生。   周曼沙先生是华校教总的元老,是好多任的副主席,一直是教总的支柱之一。今天,我代表董教总来出席这个追悼会。   修文赴召,哲人其萎!不过,典范犹存!   我们追悼周曼沙先生,我们钦羡他的道德文章,他的诗词文彩,他的书艺,他那一流的口才,多种语言的天才,更是令人津津乐道。有他在座,谈笑风生,更是旅途上不可少的“开心果”。因为他学问渊博,人情世故,人生阅历很深,地方掌故,名人逸事,时人趣谈,经他娓娓道来,都引人入胜。   他一生为华教,先后创办明德正分校;在独立初期代表教总参与改编教科书与制订课程纲要方面耗了不少心血;他退而不休,继续在董联会与华团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切的一切,值得我们追思,值得我们景仰,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丰功伟绩,在教总 33 年的特刊和董总 30 年的特刊里都有记载。不过,有几点却要加以阐述,才能知道与他有关。例如:《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宣言》,《教总致马华公会驻英义务顾问巴素博士备忘录》就是出自他的大手笔。   不但这些,周曼沙先生功成不居,还有两宗必须赞扬与另一宗也要透露给大家知道,才显出他的谦逊。他是功成不居也绝口不谈的。   第一宗:稳定教总< 1951 年 12 月 25 日 , 教总在吉隆坡成立。槟城华校教师公会当选为第一届主席。槟城教师会的正副主席、总务、财政等便是教总的正副主席、总务与财政。当时槟城华校教师公会的正主席是陈充恩先生,副主席是周曼沙先生,总务是荣渭生先生。   不幸在 1952 年 2 月 4 日,陈充恩先被狙击身亡,总务荣渭生先生辞职他去。一时人心惶惶,处在紧急状态时期,幸有周曼沙先生以副主席身份摄理主席与总务两职,领导同仁,指挥若定。槟城华校教师公会与教总,尤其是草创初期的教...

林连玉托妻寄女 ---风雨十八年读后兼谈邱腾芳、祥炽昆仲

我们的这一条路 林连玉托妻寄女 --- 风雨十八年读后兼谈邱腾芳、祥炽昆仲 陆庭谕   南洋商报 1984 年 1 月 14 日商馀版刊登前联邦副总视学官锺敏璋女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华教奋斗史一幕》。文中指出“本邦到今日还有华校继续存在,不可忘记林连玉和沈慕羽的功劳。”   林先生读过之后,写了一篇《马来西亚到今日还有华校继续存在,不要忘记华校教总的功劳》。林先生认为锺女士的说法是“发人所未发的意见,我林连玉和沈慕羽两人都是愧不敢当的。我认为锺女士应该把挽救本邦华校命运的功劳归于华校教总,说是如果一九五十年代没有华校教总,本邦今日就没有华校才是正确的。”(教总 33 年 664 面)   如果关心华教的历史,读过林先生被禁的《回忆片片录》,再翻阅《教总 33 年》,《董总 30 年》以及刚出版的林连玉记事录《风雨十八年》的人,一定会对功成不居的林连玉精神肃然起敬!   尤其是在《风雨十八年》中,林先生苦心孤诣的策划,高瞻远瞩地领导群伦,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恶势力搏斗,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真个是惊心动魄,一幕幕地在眼前涌现,自然会想到他的牺牲,他的出殡,生荣死哀,绝不是偶然的。   当读到《粉碎教育白皮书》,发觉林先生向挚友邱腾芳托妻寄女,真情流露的情景,就会深一层认识, "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道理,也更会同意鲁迅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林先生的责任感,邱先生的义薄云天,寥寥数言便表露无遗,伟大的人性,无过于是。   当时,林先生在教总驻隆理事会上激动地说“有邱先生的承坦,我更是义无反顾了!”沙渊如和杨继任先生一直拿着手帕抹泪,丁品松、盛崇和饶恕先生的神情严肃,这感人的一幕,现在只有我历历在目了!   林先生豁了出去,殖民地政府审情度势,不愿在退 出 马来亚之前,再兴大狱,所以成全了林先生, 这是林先生事后的分析,应是实情。   上文所提的邱腾芳和他的弟弟祥炽先生都是林先生的永春同乡同学,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   林先生到吉隆坡尊孔中学服务之时,邱腾芳先生在福建会馆当座办。当时的座办,其任务是包山包海的,事元钮细,事必躬亲,尤其是文牍的起草誉录,责无旁贯。那时是侨领时代,...